|
|
|
交通大學引領台灣學外銷 前進紐約市
|
|
美國雪城大學將於五月二日、三日在紐約市中心舉辦「台北論壇」,會中將展示台灣交通大學、香港大學與雪城大學生師共同研究教學與創作成果,並由學界知名學者與業界建築大師進行「台灣學」對談,雪城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史畢茲Michael Speaks與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曾成德院長將此暱稱為「台北日」。今天,交大宣布如何將台灣城市地景與創意產業外銷的計畫與故事。
「台灣食物為什麼那麼好吃?台北市交通便捷為什麼到處都是摩托車?市中心為什麼那麼多空廠房、舊建築並擠滿年輕人?台北有24小時書店?台北住宅商店不分、豪宅廠房比鄰、前衛建築與文化古蹟並存?所有的事情好像很對立卻又攪和在一起!」這是3月8日到3月16日,交大與雪城大學、香港大學三方在台灣共同進行異地教學交流討論,不斷縈繞在來自於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建築學院33位學生和12位香港大學建築系學生腦海中的問題。
交大吳妍華校長表示,雪城大學建築學院歷史悠久,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具英國殖民與中國傳統背景,「台灣城市風貌的人文地理學」交流將帶給學生更多元化、跨國際、前瞻的創作激盪。移地紐約教學的「台灣日」,更為台灣首度與美國頂尖大學共同對百多年台灣城市風貌進行討論,共同見證台灣建築界躍上國際舞台的腳步,極具意義。
台北特殊文化底蘊 成國際研究焦點
史畢茲院長此行率領33位學生、6位老師前來,出身文化研究領域、近日注目台灣的他認為,台北是具有複雜歷史、歷經多元文化洗禮的城市,是迷人的全球城市學研究主題,豐饒、望眼全球卻內蘊本土(globally-aware-but-locally-inflected),其創意與文化是當今世界矚目的焦點。因此,雪城大學2014研究焦點在台北,涵蓋交通大學、香港大學的跨國計畫將建立新的工作思考模式,讓學生在當代真實議題中學習。
參加這項大型跨國頂尖計畫的台灣團隊包括交大建築研究所學生、龔書章所長、莊熙平教授、曾瑋教授。曾成德院長與史畢茲院長選擇目前備受爭議的台北機廠開發計畫作為第一年的設計研究課題,以台灣與台北的後工業遺址做為主題,討論舊與新並置,創造公共設施、基盤建設、開放綠地、巷弄生活與社區族群共享的空間。
龔書章所長認為台北受選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設計該是一種社會工程,為全民所擁有;莊熙平教授則強調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偏向產值,把文化視為消費經驗會掏空文化,呼籲建立可發展承載內容的平台;曾瑋教授與曾成德院長計劃帶領學生創造「同居台北」的地方,讓文化資產與青年上班族群共榮,青年得以在台北居住並展露天分、貢獻能力,賦予「文青」新定義。
台灣文化的外銷與內診
紐約時報國際旅遊評比,台灣為52個必去景點第11名,以城市風情與自然景致獲得青睞推薦;聯合航空雜誌《地球公民Hemisphere》開門見山指出「台北終於從外人眼中的一團迷霧中蛻變為科技、設計、美食的育成中心之世界首都,將為她的探索者展露諸多令人驚豔的特色」。曾成德院長指出,迷人的城市風貌與人文地理特色讓台北成為國際矚目焦點,但同時也面臨許多內部問題,交通大學、紐約雪城大學與香港大學將進行一連串多邊帶狀長年連續計畫,為台灣、台北進行「外銷與內診」,研究台灣同時行銷台灣。這項計畫獲得交大吳妍華校長大力支持,冀望台灣高等教育培養大學生面對當代急迫性課題,擁有面臨未知的開發能力,在變動中學習、在學習中行動。
研究與設計成果將在五月二、三日於紐約市費雪中心展出,規劃開幕式、展覽與論壇,會中將討論台北的都市與建築。參與貴賓包括目前在台灣進行工作的精銳建築師及知名學者如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A)院長Brett Steel、南加州建築學院前院長Neil Denari、普林斯頓建築學院前院長Stan Allen及曾成德院長。 |
|
|
|
報導日期:2014-03-14 |
新聞來源:秘書室/建築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