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心得:
前幾天有則新聞<重回阿里山 日本嬤尋根:台灣是我的家>,敘述一位在台灣嘉義出生的日本阿嬤美惠子,童年在雲海翻騰、滿山萬紫千紅的嘉義阿里山度過,日本戰敗,便隨家人返回日本。但是,她從來沒有忘記過阿里山這個美麗的故鄉。
隨著父母過世,美惠子愈來愈惦記著童年回憶,終於在暌違六十七年後重返阿里山故鄉,並且看見兒時住的宿舍還完好地保留著,門前的吉野櫻也長成百年老樹。八十二歲的美惠子忍不住雙手環抱吉野櫻,激動落淚說:「此生沒有遺憾了!」
年紀愈大,就愈想念過往。愈值得回憶的人事景物,就愈有味道,台灣近來年也開始掀起一股懷舊之情。過去為了經濟發展,諸多回憶跟著剷除,結果發展富了一部分的人,集體的記憶卻消失了,看不見未來,又踩踏不到原來的根,這或許是現代人焦慮感的來源。
《臨海眺望》浮現的就是這種淡淡的哀愁,或著說是更深沉的悵然,一個曾經為台灣經濟打拼的村落,最後成為被棄置的廢墟,但這似乎是經濟發展的宿命,在高速的壓力之下,人們只能選擇跟上速度,沒有時間思考太多。直到21世紀今天…我們的速度不得已慢了下來,或許,這就是大地獲得喘息的機會;雖然,我們還是會想念高速生活那種看似成長的日子。
《臨海眺望》作者李志薔學長用他親身的經驗,以溫厚的筆觸記錄著一個工業區村落的發展印記,李學長提供我們一個寬容角度,去省思繁榮的背後,可能有多少生命與汙漬汗水支撐著,而這些生命卻又像是輪迴般,依舊是繁榮裡隨時可替代的、不起眼的角色,連最根本的故鄉、回憶都不可得。而一個個人、群體、社會,如果沒有過去的回憶適時地給予溫暖與支撐,只嚮往繁榮、速度、物質生活,很難想像他/她將成為如何冰冷之人;而這社會也將成為一個漠然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