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5809 | 字級:

技職專科的末路光景
【陳鍾誠/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

對於很多民國 50 年代出生的人 (五年級生) 而言,應該還記得當時的大學比專科少,而且、高中生也比高職生少,因此大學被形容為「窄門」,而大學聯考,就是為了擠進這個窄門的一場競爭賽。

但是在民國 103 年的今天,全台灣的「專科」幾乎都消失了,還留著「技術學院」名稱的學校也已經不多了,絕大部分「大專院校」都已經改成了「XX大學」或「XX 科技大學」。

這樣看來,我們的教育似乎應該已經「向上提升」了不少,因為「技職專科」都已經提升為「大學」或「科大」了,那為甚麼我總覺得「教育環境」並沒有進步,相反的、好像還產生了更多的問題?

究竟「台灣當今大學教育」的問題在哪裡,而這些問題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這一直是筆者心堛漱@個大問號,而這個問號,我也一直都沒有很明確的答案,直到我看了《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 – 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這本書,才恍然大悟!

高職的輝煌年代

民國 76 年七月,政府宣布「解除戒嚴令」,於是教育政策與環境也逐漸放寬與改變。

在解嚴之前,台灣的教育政策大致上是採用「高中生佔三成,高職生佔七成」的硬性規定比例,政府嚴格控管高中生的人數,也嚴格控管了大學的數量。

那時候、大部分的高職生都上了專科,而且也很少有「技術學院」,而那些後來沒考上大學的高中生,很多要嘛就是重考,要嘛就是也進入了「二專」,成為專科生。於是、在很多人的心堙A「大學比專科好」這件事情,似乎就成了一種「刻板印象」,特別是在那些「學校的經營者」的心堙I

雖然、那時候有些專科在社會上也有著很好的評價,像是「台北工專」的畢業生在產業界就很受好評,而且往往能力也都蠻強的。但是,解嚴之後,教育環境開始有了重大的改變!

解嚴之後大專教育的改變

在解嚴之後,最能感受到環境改變的人,恐怕非「教育部長」莫屬了!為甚麼呢?一個很簡單的答案是:「因利益之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皆湧入了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要讓「這個學校升等、那個學校升格」。

於是、教育部為了「緩解」這些壓力,就擬定了一些「條件」,以便阻擋這些壓力!

如學校樓地反面積太小、圖書館藏書量多寡、師生比率小於1/25,或者在教師的審核上,如博士或助理教授以上教師不足、學校發表論文數過低、研究績效不佳等,甚或教師發表論文太少、研究成果未達標準,這些條件,成為了教育部抵檔壓力的盾牌。

於是、全台灣的專科學校,都投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升格賽」當中。所以很多學校都「拼命找校地,拼命蓋房子,拼命買書或募書,然後拼命聘用一大堆具有博士學位的人來當老師」。結果、就如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台灣有了大約一百七十所大學。 這看起來很好,不是嗎?但事實上不然!

升格之後

根據經濟學的供需理論,如果把大學想像成貨品,當大學很少、卻很多人想上大學的時候,大學的「市價」會上升!但是、當我們有了一百七十所大學,而且每一所大學都拼命的想招收更多學生的時候,大學的「市價」就下降了。

不過、這其實並不是很關鍵的問題,因為要擔心這件事情的,是那些「大學的經營者、而且這些經營者很多都是立委、議員、或者有力人士」,這些人也是當初「教育部壓力的來源」。他們當初可能沒想到,要求升格的結果,會是如此!

真正影響到大學教育品質的,是教育部為了「阻擋壓力」所推出的那些政策與要求,尤其讓具有「博士學位」的老師,大舉入侵到「技職與專科」,這摧毀了「技職教育的技術體系」,讓台灣的「技職」整個「大學化」,或說「論文化」了。

於是,「技職已經不再是技職了」,因為技職的老師都是「大學培養出來的博士」,台灣的技職從此走上了與大學教育無法區分的一條路,而且似乎再也回不了頭了!

然而,技職的高教化,初看來並沒有甚麼不好!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會發現有不少缺點。我很喜歡用武俠小說堛滿u氣宗」與「劍宗」來比喻「大學」與「技職」之間的差異。

氣宗指的就是學習理論,就好像是「練氣」,要把氣練好,需要很多的時間,而且一開始的時候要一直「扎馬步」,很沒有成就感,很多學生都會卡在這關,再也上不去了!學習技術,則好像是「練劍」,練劍比較有趣,一開始就能有很大的進展,於是那些不喜歡「理論」的同學,就可以有另一條修練管道,而不需要從「扎馬步」開始。等到這些「劍宗學子們的劍術到達一定程度,出去闖蕩江湖,與真正的高手比試之後」,就會發現「內功」不如人,此時再回來練氣,就會有很強的動力。

可惜的是,今日台灣的「大學」與「科大」,幾乎全都在政策的誘導下,被納入了「氣宗門下」,於是「劍宗就此滅絕了」!而那些卡在「扎馬步」這關的年輕人,只能在「練功的路上不斷排迴」,想練劍卻又不得其門而入 。

還好、網路適時的彌補了這方面的一些缺憾,如果年輕人能懂得「以全球資源為自己加持」,又何患找不到「風清揚」呢?

※延伸閱讀》

•拚升格人才斷層/嚴長壽批 技職教育走錯路
•德國雙軌教育制 夯全球
•技職教育 可借鏡歐洲師徒制
•他們不再是黑手,而是轉動經濟的「推手」

※ 免費訂閱【udn專欄報】,每週一∼五寄到郵件信箱!

============================================================

作者簡介╱陳鍾誠:

目前任教於金門大學資工系,喜歡寫「網誌、程式與電子書」,不喜歡「寫論文與接國科會計畫」。

現在負責主編「程式人雜誌」,同時撰寫一系列「電子資訊領域的創作共用電子書」,並且致力於執行沒有經費的「 開放電腦計畫」,希望透過這些既有知識的傳播改變台灣的大學教育,讓下一代具備堅強的實務能力。

已經準備好被開除後要去做「科學玩具與書籍」,希望下一代能透過這些書籍與玩具學會已知的技術,為台灣的科學教育保留一點點希望的種子。

作者網誌臉書社團:程式人雜誌

相關新聞: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回 應 文 章
7 篇回應文章 我要回應
上一頁下一頁 直接到第
發表者: jack119 2014/03/05 15:47:53
標題:倒因為果
專科畢業進不了台積電聯發科
所以當然要升科大丫

發表者: jack119 2014/03/05 10:50:05
標題:專科
大學考不上
可考三專或軍事院校或大學夜間部
高中生不能考二專
高職畢業才能考二專

發表者: vcchen 2014/03/01 21:03:38
標題:臺灣對氣宗人才要求不多
這氣宗與劍宗的比喻頗貼切的,但臺灣多數企業部投入創新研發領域,因此,氣宗人才在臺灣沒啥搞頭,反倒是比較需要劍宗人才,因為台灣絕大多數的高科技電子業叫做電子零件組裝業。
發表者: ttnnews789 2014/02/28 19:31:34
標題:沒能發展出工業技術的原因又在於我們的教育失敗。

如果台灣滿街的汽機車, 都是國造, 飛機,。 戰艦, 潛水艇, 坦克, 軍火都是國造, 台灣的經濟一定好。 只是我們沒有那個技術。 沒能發展出工業技術的原因又在於我們的教育失敗。
發表者: linglee 2014/02/28 11:06:24
標題:我的想法
把專科學校轉成科技大學並沒有問題,因題是本質的改變,因為就算是科技大學,也應該要朝科技方向去走,和專科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討論技術人才的培養,目前是多餘的,說大學生大多,也只是看到海邊的泡沫而已,根本不知道海裡有什麼,少了什麼,改變了什麼。
台灣目前根本的問題,是招商問題,只要投資設廠多了,什麼大學生多或技職生少的問題,還是根本沒有技職學校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台灣目前唯一最大的問題是過度環保的問題,把這過度環保的問題解決,讓廠商能順利進駐,這才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也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問題。
只要廠商多,勞動力需求多,政府、學校自然懂得轉向配合,如果再依目前台灣的走向,就算全台灣都是技職學校,出來的人技術都很強,那又怎麼樣呢?一樣是找不到工作,一樣是存在目前的問題。
上一頁下一頁   直接到第

社群回應載入中

作者登入 訪客留言
  • 好友分享
  •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訂閱電子報
聯合電子報
udn午後快報
udn論壇報
一周大事電子報
新新聞電子報
台灣立報
部落格名嘴
聯合書報攤快遞
名人堂電子報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

延伸閱覽區  
2006北高選戰
阿扁執政實錄
2005十大新聞
2005縣市長選舉
2004立委選舉
2004總統大選
專題大倉儲...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