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取消電子報│聯絡我們

蘇東坡的聯想
 

 

近來在觀看《蘇東坡影集》,雖然未及看完,卻引起我對蘇東坡的興趣。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及畫家,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 閒時瀏覽了蘇東坡的傳記、詩詞及書法,覺得趣味無窮。試將蘇東坡幾首廣為人們傳頌的文句書畫羅列於下,並略述讀後的感想與心得。

 

一、抱明月而長終
先父友人鄒文海先生,政治學教授,字「景蘇」,蓋因景仰蘇東坡之故也。先父在追思鄒先生的文中寫到:

先生淡泊寧靜,坦蕩溫文,其友人某贈以聯曰:「清風滿懷,明月在抱。萬慮俱息,一塵不染」,信先生之寫照也。

此一寫照所投射的重點,即蘇東坡《前赤壁賦》中有「抱明月而長終」所鋪陳的境界也。

 

二、東坡與朝雲
蘇軾景仰白居易,其號「東坡」出自白居易詩《步東坡》:

朝上東坡步, 夕上東坡步。
東坡何所愛, 愛此新成樹。

蘇東坡侍妾名朝雲,可能源自白居易的另一首詩《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三、大智若愚

我本以為「大智若愚」出自〈老子〉,後查〈老子〉,發現老子只說過:「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至於「大智若愚」一語則出自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所以「大智若愚」一語是蘇東坡根據老子的說法所做的延伸,而成為比老子原文更廣為引用的成語。

 

四、聰明友被聰明誤

「聰明反被聰明誤」一語是說小聰明誤事,源自東坡的詩作《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東坡是有大智慧的人,但因「材大難為用」,受人排擠,以致仕途坎坷。後來蘇東坡被謫至黃州,而作有《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寒食帖》等代表作品,使他成為偉大的文學家、詩人、書法家。

 

五、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在東坡一首詩中出現兩次,可謂一絕: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此詩頗有禪意。有一本談論佛法的書即取名為《廬山煙雨浙江潮》,為祥雲法師所著。

友人沈君山教授也喜歡引用這首詩。三十多年前,某日,相遇於清華大學門口。他提及有一位女士寫信給他,約他在圓山飯店相見。數週後,我們又在清大門口相遇。他說,他依約前往圓山飯店咖啡廳,等了一陣子以後,見一帥氣女士進來,在另一桌坐下,惟並未持手執兩人相約持以識別的雜誌。他不敢造次。這位女士不時朝他這邊微笑望望,過了不久,即離開了。君山引用了「廬山煙雨」這首詩來自嘲:「那位女士大概是覺得沈君山也不過爾爾。」

六、天涯何處無芳草

「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語出自東坡之《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裡鞦韆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東坡的詩有其不凡的影響力。僅「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句就不知安慰了多少失戀男子。友人林舒教授就曾以此句開導了他的學生。

 

七、山高月小

「山高月小」一句出自《後赤壁賦》。為何山高月小?因為看到山高,月也一定在高處。月在高處,比月在低處時看起來較小,實是一種錯覺。友人葉伯琦教授曾告知,有人做過測量,同一天月在高處與低處所測得的張角幾乎相同,所以大小也幾乎相同。但月高背景視野較寬,月低則背景視野較窄,所以相對看起來,月在高處較小,而月在低處則較大。以下以詩說明此種現象,並以圖片(由葉伯琦教授製作)佐證。

月上柳梢頭(1), 月大如銅鑼。
中天懸明月(2), 月小如玉盤(3)。

 

八、雪泥鴻爪

「雪泥鴻爪」是指往事所遺留的痕跡,源自蘇東坡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懷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以「雪泥鴻爪」為書名的書很多,其中,有一本係新竹中學彭商育老師的自傳,我在考大學時曾讀過他編著的數學題解。

 

九、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的靈感應來自李白的《把酒問月》前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而東坡的這兩句,青出於藍也。而其《水調歌頭.中秋》則成為詠月詩詞中的千古絕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以「明月幾時有」為書名的書中,有一本是林太乙所著的小說,太乙是林語堂的女兒。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為東坡傳中的經典之作。

 

十、大江東去

大江東去為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句。《赤壁懷古》是懷古詩詞中的千古絕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大江東去」一詞被廣泛引用。電影「The River of No Return」,中文片名翻譯成「大江東去」,由瑪麗蓮夢露主演,主題曲亦由她主唱,風靡多年。

 

十一、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出自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頗富哲理。前兩句說明不同的觀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後兩句話說明當局者迷。所以,我們應該要從不用的角度看事情,方能窺其全貌。

 

十二、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出自蘇東坡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記夢》是東坡思念亡妻王弗之詞,至情至性。東坡雖好老莊,然終不能如莊周之忘情也。

 

十三、書中有畫

我觀蘇東坡書法,寒食帖最能表現他豪放不羈的精神。帖中所寫之字大小穠纖均似任意為之,也可能他早就成竹在胸。全帖最為醒目的是「破竈燒溼葦」,說明東坡當時窘困的情況。其次同樣突出的「哭途(涂)窮」,形容了東坡當時之心境。「但見烏銜紙(帋)」數字則非常纖細。其中「帋」字特別長,若斷線的紙鳶,在空中飄蕩。蘇東坡之書法,書中有畫也。

 

 

 

 

 

 

 

 

 

十四、畫中有書

蘇東坡的墨竹畫(見下圖左)以墨色的濃淡來區分竹葉的近遠,使得二維空間變成三維空間。畫中的竹竿則以墨色的淡濃畫出光之明暗而生立體感,必須一筆完成,不能修改。畫中之竹葉飽滿而鋒利,與他書法的筆鋒相似,畫中有書也。今人王靜芝書法中的一撇一捺(見下圖右)頗似東坡竹葉的筆法。昔蘇東坡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余則謂東坡「書中有畫,畫中有書」也。


以下集成語與蘇東坡詩句,讚詠這位曠世的奇才:

一身傲骨,無藥可救。
愛民若子,嫉惡如仇。
若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4)。

大江東去,明月在抱。
成竹在胸(5),寒食揮毫(6)。
綜觀詩文書畫,千古獨領風騷。

註:
(1). 歐陽修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2). 杜甫詩: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3). 李白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4). 東坡詩: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5). 蘇軾云: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於胸中。
(6). 寒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