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凱/點矽成章

鄭志凱:從一位軍人之死說起
4月22日是美國遊騎兵部隊士兵派特•提爾曼(Pat Tillman)在阿富汗陣亡的十週年紀念。自從布希總統在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14年來,美國士兵在阿富汗陣亡人數達到2300人,提爾曼不過是2300人其中之一,但他幾乎變成阿富汗戰爭中美國青年為國捐軀的象徵。十年之後,他的影響力仍然方興未艾,為什麼?一個原因是當年23歲的提爾曼本來是一位傑出的美式足球明星。2002年,911事件發生後9個月,... 閱讀更多
鄭志凱:世紀徵才──三鐵領導人
前美國社會學會會長Erik Olin Wright曾將群體的力量分為三大類:政府力、經濟力、以及社會力(state power, economic power, and social power)。從國家的層次來說,雖然任何國家都透過這三種力量的組合進行治理,但依三者強弱形成不同的政治體系。政府力強過其他兩者的,成為集權主義,獨尊經濟力的,自然資本主義發達,重視社會力的,便發展成社會主義。一般而言... 閱讀更多
鄭志凱:企業家的公民角色
2013年6月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建議他的中國企業家朋友們: 在商言商,莫談政治。此一論調招引起許多議論,平素低調的女企業家王瑛便高分貝表示對柳傳志的說法不以為然,她不僅宣告她不屬於不談政治的企業家,還向所有的企業家呼籲:「是不是還能再有一些人,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再更多一點承擔?這種擔當也許會超出企業家的責任?不僅僅是企業家的責任?」在中國大陸,公共論壇是一個敏感的禁區。縱然如此,王石、任志強、... 閱讀更多
鄭志凱:創新與法制,破壞與秩序
當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攪亂一池春水的力度越來越大,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已經從單純的經濟層面擴散到法律、規章、制度。而且波及的不只是專利法令、智慧財產權這一類知識經濟下的法律問題,連攸關尋常百姓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法律面向,也開始遭遇前所未見的挑戰。最近有許多件破壞性創新與現有法制交手的案例。例如無人駕駛車。以目前技術發展的速度來判斷,在2020年前無人車完全可以應付各種路況的需求,雖然多數人對於無人車的... 閱讀更多
鄭志凱:網路時代的名人經濟
對於互聯網製造名氣的爆發力,安迪沃荷是個先知,早在1968年,他在一項個人的特展專刊中便宣稱:「未來人人都能聞名世界15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短短幾個字,這句名言裡包含了三個不可或缺的參數:人物、空間、與時間。人人都有成名的可能,你和我,和我們身邊的尋常百姓,人人能夠成名,不限於曾經千錘... 閱讀更多
鄭志凱:吹起移民的羊角號
矽谷是半導體的搖籃,有人說矽谷的IC產業如果沒有I(Indian,印度人),沒有C(Chinese,中國人),也就不成產業。的確,矽谷若沒有移民,不但沒有Nvidia,沒有Marvel,大公司如Intel, Broadcom等的研發部門恐怕都會潰不成軍。矽谷的明星產業不斷推陳出新,從半導體到軟體,網路,生技,互聯網,或者是社群,無論創業家、經營管理者、投資人,幕前或幕後,處處可見第一代移民的身影。... 閱讀更多
鄭志凱:創業引擎──四缸、六缸、或八缸
最近半年有兩個併購的消息,在台灣關心創新創業的圈子裡頗受到矚目,一個是黃家兄弟創辦的阿碼公司被Proofpoint以2500萬美金收購,另一個是清華大學團隊的Gogolook,成立才兩年,就被LINE的母公司以將近1800萬美金的價格納為旗下。這兩樁併購案雖然為投資人帶來不同的投資報酬率,但都是成功的創業案例,值得創業者和投資人慶賀。但在慶賀同時,如果讀到「經濟學人」最近關於全球創新創業風潮16頁... 閱讀更多
鄭志凱:青春作伴,創業去了
一位朋友的兒子是MIT的高材生,去年升大四暑假到谷歌山景城總部實習,結束時谷歌以優渥的條件招攬,他倒好整以暇,沒當場接受,趁感恩節回家又安排了幾家公司面試,結果挑了一家最小的新創。公司雖小,給的薪水可不低,他卻嫌太高,跟老闆談條件,結果雙方同意薪水減少兩萬美元,股票增加50%。新創公司年輕化是全球的趨勢。1968年英代爾成立時,創辦人諾艾斯及摩爾剛40歲。1998年谷歌成立,佩吉和布林25歲 。等... 閱讀更多
鄭志凱:1964,2014,2064
中文成語裡有所謂「著作等身」的說法,但在紙印刷時代,一位作者的作品疊放起來能跟身高相等,總需要一百本著作以上,因此稱讚某人著作等身不過是一句應酬話罷了。但20世紀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一生出版了五百本書籍,不僅著作等身的美譽當之無愧,平均一個月出一本書的速度,歷史上恐怕無人可及。1964年,艾西莫夫參觀在紐約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後,寫了一篇文章描述50年後的世界... 閱讀更多
鄭志凱:稀少與過剩,問題與機會
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有一個基本的軌跡,就是假設資源和人的需要兩相對比,相對稀少。既然稀少,就必須積極爭取、開發,提高效率,大量生產。 人的需要究竟有多高多深多厚,本來不是經濟學家關心的事。凱因斯就認為經濟生產力如此神速進步,人的需要很快便能被完全滿足,因此預測2030年當代人一週只要工作15小時,便可溫飽無虞,其他時間盡可享受人生。但是現代商業活動藉著各種行銷工具,充分掌握、甚至操弄人的... 閱讀更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