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取消電子報│聯絡我們

林宏文財經熱點:如何推動台灣OLED照明產業的發展─工研院產經中心(IEK)跨領域研究群總監 張敏忠博士


OLED為有機發光二極體,韓系大廠三星、LG用了很多OLED的面板。OLED在台灣的產業發展裡面,在顯示面板上可能落後了,但是在照明領域裡,工研院推動結合台灣很多OLED的上中下游形成了OLED聯盟,這裡有兩則關於OLED產業聯盟的消息。

其一:工研院日前號召產業界宣布成立OLED照明聯盟(OLCA),錸寶科技執行長王鼎章表示,2020年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產值上看百億美元,發展將比LED快。

其二:OLED照明聯盟OLCA成立後,將整合材料、設備、燈源模組、燈具廠商、照明設計、及室內設計業者加入,已獲得錸寶、智晶、默克、康寧、東台精機等大廠支持,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劉軍廷任第1屆OLCA會長。

聽完這兩則新聞,今天邀請到對OLED產業研究非常久、非常深的工研院IEK跨領域研究群的總監張敏忠張博士。在OLED產業聯盟,尤其是在照明的領域裡面,張博士的研究非常透徹,我們請張博士談一談OLED照明的聯盟在台灣發展到底有什麼意義?台灣在OLED產業,的確是有一番硬仗要打。

 

主持人:謝謝張博士來。我們很高興7月18日看到OLED照明的產業聯盟成立。大家對OLED這個東西不是那麼了解,OLED在顯示器上面有很大的應用,在照明上它有更不一樣的應用,那麼,它跟LED照明有些不同?我們請張博士位我們解析OLED照明有哪些特色?

張博士:OLED照明與現在主要的照明技術,包括LED、傳統燈泡有非常大的不同。由於它是標準面光源的發光,像我們的水銀燈,有含汞;但OLED因為沒有含汞,沒有這些毒性物,所以它非常環保。然後再來就是發光品質,它的發光譜非常接近太陽光,我們稱為照明品質。目前所有照明技術裡,它是最好的。如果要論OLED跟其他照明有什麼不一樣,我OLED在不亮的時候可以做全透明,如此一來,我們不會感覺它的存在。因此,它可以應用在玻璃上,譬如說白天為窗戶,晚上夜間就點亮它使用它;或是在化妝間等等,也就是說它不點亮時,是完全沒有存在感的。另外它可以做軟性,彎曲可折。這個意義就很大了,它可以讓設計師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應用,特別是因為OLED的彈性,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未來燈具的設計會非常多元有創意。

 

主持人:的確如此。但我想有些聽眾會不太了解,已經有LED照明,台灣LED照明在最近這幾年發展速度也相當得快,那麼,既然有LED照明,為什麼還要有OLED照明?其實剛剛張博士已經跟我們分析了了幾特色。這幾個特色讓它顯現出來的跟LED照明不太一樣。

張:其實LED跟OLED在整個照明技術我們都定義叫做固態照明,固態照明底下分LED跟OLED,由於LED它是點光源,它是一個直射光很強的光源,LED是很難用眼直視它,所以大部分都用側光顯示或是當崁燈使用,如果要用在主照明,需要要加一些導光板把它平面化;但OLED它是平面光源,我們可以當作主光源應用,以目前而言,OLED最適合入門應用就是裝飾照明。

 

主持人:剛剛張博士講到一個重點,就是說OLED不含汞,也比較不汙染。過去其他的像LED的照明,可能就有這樣的問題。剛剛張博士講到工研院有一個預估數字,2020年全世界將有240億美金的照明市場,OLED占到56億美金,也就是說佔到四分之一,這也表示說2020距離現在不過六年,這六年之間OLED照明應該會有滿大的成長,這是不是我們要成立OLED照明聯盟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張博士:是的。不過我補充一下,剛那個240億的數據是指照明元件產業,照明市場分成元件跟燈具的終端產品,照明市場在燈具的終端產品是千億以上,我們現在講的純粹是照明元件。

從照明元件市場,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趨勢,在2020年的固態照明市場,就是LED加上OLED,整個全世界的照明燈具裡面它會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而OLED會占其中的四分之一,就是剛剛說的56億,是屬於照明元件的部分。OLED的特色就是新的技術進來,它一定要具備和別人不一樣的產品特色,剛才我們談到OLED的全透明、軟性,這就會讓它補足LED的特性。事實上,我們看固態照明,不是把LED跟OLED切開,而是相輔相成。以台灣為例,台灣現在有LED的照明技術,如果再把OLED整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固態照明技術。事實上,這也是各大廠同步發展這兩個技術的原因。

 

主持人:是的,這個非常重要,我們有LED,也希望有OLED產業相輔相成。那麼再請張博士分析國際上OLED照明的產業趨勢?

張:現在全球三大照明廠商為飛利浦、歐司朗及奇異,雖然這三個廠商都有一些傳統的照明產品,包括像飛利浦跟歐司朗都有LED的照明產品,市占率都很高,但是他們還是積極研發OLED,這是因為OLED有其他照明無法呈現的。這些大廠雖然有現有的產品,但下一個世代照明產品,未來如果成為明星的話,他們也要掌握,因此飛利浦和歐司朗是積極在發展OLED。

日本的話,Panasonic、Toshiba也是積極在做OLED照明的研發佈局。韓國三星已經把OLED顯示器用在他自己的手機,賣得不錯;LG的化工部門也是積極的投入OLED。目前來說,量產最積極的是LG,飛利浦跟歐司朗是持續地在投資研發。那OLED因為成本和技術的關係,所以現在有一種最新方法是用印刷的方式來做,從傳統的製程轉到印刷的製程,是一個很大的技術的變革,這變革導致材料、設備、製程都不太一樣,複雜的程度不是單一廠家能解決的。所以以日本為例,就有成立聯盟,整合不同的人的技術共同來開發,鎖定的目標也非常明確。

 

主持人:您剛剛講到LG很積極在量產上,他們接下來第五代的製程,如果順利的話,OLED的成本會降低,甚至降到十分之一,這個對價格太貴這件事情,可以很好的解決。

張博士:OLED成本的問題就跟顯示器的問題一樣,顯示器製程規模越大,成本就下降得越快。LG現在就是維持現在的製程模式,把產能擴大,那據我們估算,成本大概可以降到現有的十分之一。但是日本的思維是製程改變,跳到下一個製程,做比較先進的產品技術開發,這是日本維持競爭力的方式。

 

主持人:日、韓都有不同的做法,那像飛利浦、歐司朗跟奇異,你有看到他們有什麼不同的策略、方法嗎?

張博士:我個人認為,飛利浦跟歐司朗基本上掌握照明的終端銷售,他們有品牌有通路,只要在OLED照明掌握一些技術即可,對他們而言,只要找代工就好。他們下去做研發只是掌握這個技術、了解這個技術,但是我不認為飛利浦跟歐司朗會大量投資,這在製造上對他們沒有什麼利益,但我覺得產品的研發,做產品試水溫,是他們該做的。

 

主持人:他們也會試試看,不要讓技術都受制於人,而且技術產品到品牌通路都有關係,可以藉此強化品牌和通路的掌握度。那麼奇異呢?

張博士:奇異跟前兩家是不一樣,奇異直接做溶液塗佈的製程,那因為直接跳下一個比較先進的製程,以過去來說那是很難的,所以他目前還卡在技術開發上面努力。

 

主持人:前面談到我們OLED照明聯盟成立,聯盟背後很重要的當然是工研院,工研院電光所劉軍廷劉所長,將來會擔任這個聯盟的主持人,這中間也有很多廠商加入。是不是請張博士跟我們分析一下,OLED在台灣滿辛苦的,這幾年也沒有明顯的發酵,當然在顯示器上,包含手機、電視已經有很多的應用,但在照明還是很慢的,我們產業聯盟成立其中主要的目的之一,當然是要推動台灣產業在OLED上面可以加速發展,不要落後日韓或是歐美企業太多。張博士來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在聯盟背後推動的一些想法好不好?

張博士:台灣在OLED的技術事實上都有基礎在,只是在照明這一塊,因為先前顯示器沉沒之後,檯面上就沒有一個人真正在推動OLED產業應用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歐洲、日本、韓國、甚至大陸都在積極發展,我們也滿擔憂台灣的進度,當然現在很樂觀看到工研院劉軍廷所長來主持OLED的產業聯盟。成立產業聯盟的原因如前所述,OLED的技術已經不是各家單獨研發,而是需要整合,這涵蓋材料、設備、製程,有很多的技術需要去整合,這不是單一家企業能解決事情,所以才要成立聯盟。

如果以聯盟成立的模式,通常各家會畫一個產品開發的時程,時程一訂出來,會依照時程去研發,譬如說材料技術到哪裡、製程的設備要配合材料做開發、設計燈具的照明公會要釐清OLED的規格等等。

此外,OLED對大部分民眾而言,都不知道OLED照明是長什麼樣子,也需要設計師進來幫忙做推廣,所以說OLED聯盟是結合這五個不同的專業、廠家一起來運作,每一個廠家在未來聯盟的發展中,從技術產品的規格,引出委員會裡他要做的佈局,集合台灣的材料商、設備商、元件製造商,大家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

 

主持人:所以,張博士覺得台灣在OLED上面是不是需要有我們的特色,要如何將OLED照明在台灣做到有別於日韓和歐美的其他國家。我們的特色應該在哪裡?

張博士:我個人認為歐洲的飛利浦跟歐司朗不會專攻於技術,因此,技術開發、產品開發還是得回到韓國、日本、台灣,但是之後的道路不可忽視,飛利浦他們非常積極在進行。現在OLED在量產經驗上首推韓商,像三星、LG,因為他們是很大的集團,只要要做,供應鏈就很齊全。台灣比較沒有這樣大公司,我們必須靠產業聯盟的平台。

過去我們看到台灣的產業聯盟的推動,有的不一定很成功,主要是太各自化,沒有辦法跟別人配合,不過我想台灣在面對未來的國際競爭,我相信每個公司都有想到,如果不再合作的話,台灣的未來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技術和產品的整合都不是像過去單一廠商可以做到的。台灣畢竟不是一個集團為主的大公司,所以用產業聯盟的方式,集合台灣各種模組的力量,為了一個目標的技術共同開發,這樣才能達成能夠與國際大廠競爭的任務。

總之,台灣已經成立OLED產業聯盟,我很樂觀看到它未來的成就、完成它的任務。我認為,台灣產業走到現在,產業聯盟是必行之路,我們希望一個代表性的產業聯盟如果能成功,這個模式能提供給其他台灣產業發展的參考。產業聯盟其實就是一個平台,讓台灣在不同領域的製造技術或是模組技術,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讓大家一起完成具有國際競爭的產品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