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和臺大讀書時,就常想這樣的問題:一個建築物,需要鋼筋、水泥、磚塊、木頭。但可不可以不需要釘子?後來有機會到上海以建築聞名的同濟大學電腦學院講學。趁機請教了幾位建築學專家。有人告訴我,不需釘子的建築物很少,但在英國劍橋大學有一座「數學橋」就是不用釘子的。 這次應邀參加在英國舉辦的世界「模型模擬」大會做主講人 (www.UKSim2014.info ) ,我特別來到英倫的劍橋 「劍河」,親自體認了這美麗的城市和這座不用釘子的「數學橋」。
一到劍橋市,馬上就被她美麗、古典的市容吸引住了。整個歐洲,乃至全球最有威望的有九百年歷史的劍橋大學三十多個學院中,大部份都分佈在劍橋市內。校園和市區交織成一片,不分彼此,到處都是古色古香的石頭磚塊道路。汽車、行人有秩序的來來往往, 還隨時可看到騎腳踏車的學生和觀光客的馬車穿梭期間。藍天白雲碧草綠樹,幽雅濃鬱的學術環境,仿佛哈佛大學,哦不,倒過來了。應該說,常春藤聯盟的學校,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校園都可看到劍橋的影子,都受到劍橋大學的影響。
一條婀娜多姿、蜿蜒迤邐,安詳寧靜的劍河(康河)緩慢地、靜悠悠地 流著穿越市中心。「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好像莫內的水彩風情畫,又好像梵谷的油布畫。只見一條條小舟,有些載者全家大小、有的載者三五成群的好友、有的載者成雙成對相親相愛的伴侶 ,在河中緩緩與水鴨子並行。兩岸滿是青草地和綠樹、金色楊柳向你揮手招搖。我也好想一頭栽下去,跳進水裏,變成一條水草,無憂無慮地任由悠悠的河水懷抱、撫愛著,蕩漾在康河的柔波裡,多輕鬆自在暇意呀! 令人不自覺地想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劍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輭(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劍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由徐志摩作詞、李達濤作曲的<再別康橋>,好美、好感人,我好喜歡。波士頓東方之聲合唱團唱這首歌曾榮穫維也納世界合唱大賽金杯獎。但平常練唱這首歌時,不管歌詞背得多熟,發音多麼準確,意境、感情的表達不論多麼考究,都不如來此地一遊,親身體會康河的美麗和氛圍。激勵出不少靈感。果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百聞(聽、唱)不如一見。 」
乘著小舟順著康河流經皇后學院的背後,抬頭一看,只見一座木頭橋。哦,這就是那著名的「數學橋」。小巧玲瓏、扎扎實實,好像詩一般地佇立在面前。爬到橋上面,輕輕一跳,覺得它好堅實。來回走幾趟,感覺好像美國獨立戰爭名城麻州康克的「北橋」,只不過劍橋是迷你的小型北橋。當地人說數學橋的設計來源有幾個說法:橋是由中國人設計的。設計中利用了一些特別的數學方程式,因以得到數學橋之名。也有人說橋是由一班學生設計的。橋的設計(重量和角道數)非常精密,利用上了橢圓形的弧度和曲線,自然地承受了地心吸引力的重量,所以連一口釘也沒有用上。一位教授看到橋以後嘆為觀止,並把橋拆下,以便了解橋的設計,但是橋拆下後,沒有辦法利用原本的設計把橋重建起來,所以,教授就利用釘子把橋重建起來。還有人說橋是由牛頓設計和建成的,和第二個傳說一樣,他的設計也沒有用上一口釘,學生看到橋的設計後就把橋拆下,但是他們也不能利用原本的藍圖把橋重新建好,最後也只好用釘子把橋重建。後者的傳說並不可信,牛頓在1727年-數學橋建成前22年就已逝世。但也看得出當時世人對牛頓的崇拜心理。
其實數學橋是由威廉‧埃瑟里奇二世設計,並在1749年由詹姆斯‧艾塞克斯興建。其結構有效地利用了木材而不致浪費,同時借用了石橋常見的拱形設計,鞏固了其結構,因此不必用釘子。數學橋在1866年和1905年重建,但是原本的設計並沒有改變。
無獨有偶,皇后學院旁的三一學院門口,有一顆蘋果樹。據說就是大數學家、物理學家牛頓當年坐在下面,被落下的蘋果打中腦袋而激發的靈感而發現(不是發明)萬有引力的。這又僅是誤傳,牛頓於西元1642年出生在英國一個叫做烏爾索坡的偏僻村落,1665年,牛頓從劍橋大學回到老家,並在那裡對萬有引力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在牛頓首次發表萬有引力定律的1678年,他卻並未提到蘋果。直到1726年,在牛頓去世前一年,他才和朋友談到受蘋果啟發的事情。如今事隔近三百年,當時的老蘋果樹早已作古。
據三一學院的門房說,劍橋大學的這顆「牛頓蘋果樹」是由原來的牛頓故鄉烏爾索坡莊園那棵蘋果樹的「後代」移植過來的,仍然繼續發新枝,繼續生長,重新生長之後呈倒S形。所以嚴格來說,今天的這棵「牛頓蘋果樹」是200多年前那棵老樹「克隆」出來的。至今烏爾索坡莊園還立有伊麗莎白女王頒發的保護令。而且,如同「牛頓數學橋」,劍橋大學的「牛頓蘋果樹」,就好像武漢市被改建過三次的「黃鶴樓」,雖然不是原版,但仍具有高度藝術、歷史價值,照樣像寶似的被大家珍惜、愛護著,也是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熱門的景點。
美麗的劍橋不僅風景秀色宜人,更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極為豐富的人類文明進展的軌跡。劍橋大學和劍河四周,除了物理學、數學泰斗牛頓以外還有電磁學鼻祖馬克思威爾、DNA發現者沃森和克里克、近代電腦科學之父杜林、美國最老的哈佛大學創瓣人約翰哈佛、和極具爭議的想要與「創造論」分庭抗禮的「進化論」始作俑者達爾文等的痕跡隨處可見。劍橋之旅體會大師們的心路歷程,令人拼發出智慧的火花,感觸良多。
依依不捨臨別劍橋時,我揮了揮衣袖,不僅帶走一大片西天的雲彩,還背負豐收的行囊,滿載而歸。
劍橋令人百遊不厭!再見了,可愛的劍河,下次一定會再來!
作者email:Mozart200@gmail.com, patwang@ieee.org
作者網址:http://www.sites.google.com/site/mozart200
P.S 附上照片數幀如下:
 |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
數學橋和滿載遊客的小舟
|
 |
 |
數學橋上的對稱拱形設計─力的平衡和美感
|
|
 |
 |
三一學院門口的「牛頓蘋果樹」
|
宮殿城堡似的三一學院
|
 |
 |
波士頓東方之聲合唱團唱<再別康橋>榮穫維也納世界合唱大賽金杯獎 |
劍橋大學校園裏的電腦科學之父杜林的紀念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