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丙成:別逼孩子吃喉糖!──台灣「學期太長!」、「學分太多!」

關鍵字: 

台灣大學法的規定,學期長度是18週。這些年來,我常常聽到很多老師(都是教學很用心的老師)談到台灣的學期長度實在太長了。這麼長的學期,搞的師生到學期末個個都疲累、失焦。跟國外的老師相比,台灣老師也少了很多時間可以做深度的研究、教學的創新。希望大學法考慮修正學期長度減到14、15周!

美國的學期,普遍都比14週短。普林斯頓跟哈佛大學都是12週。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當講師的時候,學期都13週。其中還有三週是期中考期末考。整個課程真的在上課的,只有10週。而我在這10週教的內容,拿到台灣來教18週,只能勉強教完。而且學生還哀鴻遍野,覺得負擔很重。

講給學生聽,學生常覺得不可思議。再提台大工管系余峻瑜老師在牛津大學念書的例子。他說:「牛津大學每學期10週,但正式上課只有中間8週。然而每一門課的分量,都跟我們一學期18週相去無幾。」

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週數,學完這麼多的東西?以在密西根現在念電機系大學部的 Johnny Chang為例,他說:「小弟現在正在密西根讀電機的大學部,12學分確實就很累,幾乎所有的學生上課、作業、專題、實驗就佔了每天從早到晚的時間。認真的學生是約每天12點睡5點起就到圖書館念書,週一到週日都不例外。」

台灣同學看看,其實美國學生跟我們在課程的學習強度,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原因在哪?主要是「學期太長」、「學分太多」。在這雙重因素下,台灣學生的學習,就容易出現疲累的問題。

學期太長,還帶來另一個問題。台灣老師在教學跟研究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做深度的思考與創新。我在密西根的時候,暑假有四個月,我可以做很多研究,想很多問題,做很多教學創新。在台灣現在學期結束課剛教完,成績弄一弄、整理一下,沒多久就又只剩一個月要開學了!很難有時間做研究或教學上的創新。

台大資管系孔令傑老師的觀察非常精闢:「大學教授真的需要時間留給自己,讓自己持續充實本職學能。否則把教授們都綁得死死的,用長學期授課塞滿教授一年的行程,這樣五年十年下來,教授真的很容易漸漸跟學術前緣、最新科技和社會脈動脫節,就無法把學生教好了~所以教授要有定期休假進修也是這個道理啊,可惜大家都只覺得教授過太爽。」

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暑假變長了,自己的孩子都會混掉。請大家記住!你的孩子不是幼稚園學生!台灣社會就是這樣。把人關在學校就覺得他有做事;讓他修很多學分就覺得他有在學習很安心。這種心態跟幼稚園寒假上班的爸媽巴不得小孩能天天關在學校上課差不多:「把孩子送到學校我們就輕鬆囉!」幼稚園時這樣想也就算了,都已經大學了,爸媽還是希望暑假短一點,讓孩子多待在學校家長才比較不需要煩惱。

這樣子對嗎?

我們都把大學生當幼稚園、小學生在看待,也把教授都當做沒教課就沒事做的一群人看待,所以才會錯誤的以為學期越長越好。在美國的暑假雖長,但那四個月不該是放牛。在美國很多人都會去實習四個月,學到很多東西。不像台灣實習都是兩個月,好像沾醬油一樣。為了有深度的實習,只好開學後犧牲學校的時間每週去公司一天或兩天。這在美國很少見的。暑假四個月,可以讓學生透過實習學到很多的東西,或是做深度的研究。不管怎麼樣,都比逼他們在教室裡面多聽一堆課來的有用。

我們常常聽到一種說法,大人常說我們的學生跟社會脫節。Why?台灣的制度何曾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接觸社會?一年只有兩個月時間,學生怎麼有機會去深入人群、了解社會?一方面又想把他關在學校,一方面又抱怨他們畢業時不懂這個社會,真是何其怪哉?

不過學期的縮短,也應該跟畢業學分的減少,同時進行才行。不然學期縮短了,可是每個學生還是修二十幾個學分,整個問題還是沒有改變。台灣的大學塞一堆課給學生,一學期二十多學分。大家考試完一個月後就忘光光。這種學習其實意義不大。學生學分拿到了、成績也很高,那又怎樣?知識跟觀念都沒有好好參透的話,根本是學假的啊!

大家應該思考哪些科目、哪些基本能力是大學生真正應該要有的,真的該學的紮實的。到時候不管做什麼研究需要修什麼更深的課程,都因為有著扎實的基本能力,所以都可以學的很快、學得很好。至於哪些課算是基本的能力,那是系所自己要思考的。不過很可惜的,往往這個問題的討論,都會流於各領域各有想法、各說各話,以致沒有結論。

雖然困難,但這不是可以迴避的問題。美國頂尖大學的科系往往每五年就要檢討自己系上的課程該怎麼調整,這樣才能因應時代的脈動而進步。我的學長李憲信教授在美國頂尖的喬治亞理工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書,他們每五年檢討課程的時候,都非常激烈的討論,甚至有老師對罵。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激烈討論中,系上的課程才得以一直演化。

話說回來,要減少台灣的學期長度跟畢業學分數目,最大的問題是社會大眾的心態。我的鄰居每次看到我,都說「今天沒課喔?那可以在家好好休息囉」,讓我很無言。全台灣的民眾有八九成都覺得教授就是爽爽教課而已,根本不知道老師除了教書外還有非常重的研究壓力與行政服務等許多工作。現在你跟他說要減學期週數,說教學質量要增加,很多人其實聽不進去這些,也無法理解怎麼讓學生少學一個月,對學生會比較好?!一般的民眾只會覺得,「混帳,這些教授又想一年多放兩個月的假好好爽了!」

台灣的學期真的太長、學分真的太多。我們的社會應該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不是把學生關在學校、關在教室、逼他們修一大堆課,他們就會好好學、學的好、學的多!這樣的想法實在太一廂情願了。我常常會在網路上看到學生在問什麼課又涼又甜可以選,我常常都回「要涼要甜,你怎麼不去買喉糖吃!」小孩不是只要有吃東西就好。如果每天只吃喉糖,喉糖吃多了,也是會出問題的。

不信,你等下晚餐不要吃,去買一整盒利X樂喉糖吞下去看看吧!

(歡迎分享轉載)

Photo Credit:Vincent_AF (CC BY-SA 2.0)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回應

5

不只是大學生上課時間太多, 中小學生的情形更慘. 整天泡在學校, 上不完的死板課程, 腦袋都僵了. 下課後還有安親班或補習班繼續 '催眠'. 回到家除了抄寫的作業之外還要再玩電腦, 真不知可以睡幾個小時的覺. 繼續承襲數十年, 以考試主導的教學內容, 教出一堆基本功和延伸思考能力都很差的學生, 到了大學就把小學程度的基本常識忘的一乾二淨的人比比皆是, 大學畢業後更是全忘了, 因為往後不考試了, 且再也不看書了. 悲劇持續延長著, 離開學校進入職場, 還是類似的、充人場的模式. 老闆沒走就不敢不敢下班, 一堆人賴在辦公室裝忙, 工時很長但產出效率卻很差. 職場文化也大多是 '多做多錯, 少做少錯' 的態度, 因為棒打出頭鳥. 有意見你就倒楣. OECD 在2011曾發表一項統計, 指出韓國的勞工每週工時為OECD會員國當中的榜首, 但其人均勞動生產率卻是倒數幾名, 這表示綜合工作效率實在很糟. 台灣並非 OECD 會員國, 若納入該項統計, 恐怕只會更為難看. 台灣的勞工, 時間被壓榨和蹧蹋的程度勢必更高. 所以, 我們就是命賤嗎? 從小到老, 一輩子都要比別的國家的人花更多時間在乏味枯燥的事情上, 獲得的知識和金錢, 或其他無形收穫, 卻反而都更少. 我們為什麼這麼賤?

勤能補拙 沒辦法阿! 費曼早就葛屁了,要不然國中生上課調皮搗蛋 你丟一本為積分給他,他可能只會拿來摺紙飛機。

勤能補拙要用對方向,不然只是阿Q 勤能補拙要用對方向,不然只是阿Q,矇著頭學習, 花了太多時間在書本上,自主時間變得更少,又缺乏 利用自主時間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這點從小就需要培養), 就連教材難,壓力超大的日本,下課時間早。不選擇去補習班 的學生,可是非常認真的搞社團,日本的學生會權利也是很大。 很多國家都有禽,但他們有用對方向,不鼓勵浪費太多時間。 光是勤能補拙,那這社會很難出現林書豪這種全方面資優的人才, 學生也難以從小就參與公共事務,與社會做連結,就連大人們 自己的自主時間也被高工時壓縮得很慘,這是惡性循環。

我覺得縮短週數和減少學分固然重要 但是也要考慮台灣大學競爭力的問題 七分上大學讓讀大學變成非吸收知識 而是為了文憑 現在碩士生滿街跑 讀大學不代表一定找的到工作 我覺得要從根本改變學習的態度 希望台灣會更好:)))

濃縮學習時間同時,重視利用自主時間的教育,果然很多人忽視了 基本上,這類文章的重點不是放鬆,而是放在學習時間濃縮,把更多時間留給 教授做研究,另外就是學生自己也需要更多自主時間。自主時間的教育非常重要, 這點卻是台灣社會一直都很缺乏的。 成人需要適當工時+充分自主時間,這樣社會才不會出太多問題,學生們也是 從小需要學習利用自主時間,參予公共事務或是從小就與社會做連結,大學時代更 是不能浪費自主時間啊,即使是往學術方向搞的學生,那自主時間也是相當關鍵的。 很多文章都只顧著以減壓為噱頭,但並沒有重視國外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方針 的不同,國外課程真的要難的話比台灣難太多,但他們把孩子關在學校的時間,可是 從小就比台灣少很多,就連日本即使很多人下課就去補習,但他們由於也是早下課, 真的在搞社團或是同樣利用自主時間的教育也是很多。(因為日本社會超團結,各種生 活教育根本是無所不在....) 所以,重點不是難或不難以及壓力問題,而是台灣教育浪費太多時間了,而且把 自主時間 = 沒學到東西,這種連結深植人心,華人成績會好,真的不是因為華人特別 聰明,或是學習很重視效率,能濃縮又學得好之類的,而是真的學習時間花了太多太 多了(還有人會阿Q為勤能補拙,瞎忙卻沒看到問題),我們的社會要出現林書豪這種 全方面資優的人才,難度太高,更多的是乖乖背書,浪費太多時間在無效率學習, 教材明明不見得比國外難,卻花了超多時間,搞得師生壓力超大,最後教出很多乖乖 牌,長大後卻被各種社會壓力弄得失落、憤怒。 真的,這社會需要由成人自己開始要轉變,不然很多教改都沒用,大人首先要把讀書 就對了這種思維改掉,還有要把勤能補拙用對地方,不然只是浪費寶貴的自主時間, 改變社會氛圍,由妳我做起,不然以歷史來分析,不轉變,那世代價值的轉變也一定 會來,到時候會是很強烈的衝擊,如果成人沒逐步做改變,後果會很慘烈的。

發表新回應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2.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3.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