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任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羅達賢學長,對於台灣技術、產業發展、人才培育,擁有豐碩的經驗。他認為面對中國、日韓以及歐美的競爭,工研院有三大錦囊妙計。
第一,是所謂「產官學合作」,透過產官學,縮短「學用落差」,讓企業能獲得真正能在產業發揮效用的人才。第二,則是「跨領域的整合」,面臨全球化的競爭,單一領域的知識、技術無法勝出,唯有透過跨領域,結合了不同面向,便能產生更強大的競爭優勢。最後,則是所謂的「3S」。「3S」,指的是「系統(system)」、「軟體(software)」、「服務(service)」三大面向。發展3S,能強化台灣整體競爭優勢,達到軟硬整合與全方位系統思維。
主持人:現在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遇到瓶頸,想請羅學長跟大家分享,我們應該做什麼,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羅達賢: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五年以內成立的新興公司,帶動就業人口增加約2%,而5年以上公司,則是負成長,-1.2%,因此要解決科技瓶頸、經濟問題,應由工研院帶動新興公司成立。而促成新興公司的成立,產業學院,扮演三大角色:政府產業人才的智庫、培養工研院人才的「內訓」與培養產業界人才的「外訓」。
工研院希望能夠跟產業界建立橋樑,了解產業趨勢、未來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我們也和學校合作,開授進階課程,希望可以縮短「學用落差」。藉由了解、分析業界需要的人才,並開班、測試、認證,讓企業不再擔心人才問題。以LED為例,工研院所培養,經過認證的,高達九成以上,為企業所用。
目前則是在推廣物聯網、巨量分析、大數據等領域的人才培育,這些都是未來重要的趨勢。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即早培養,應付產業需求,幫助台灣未來展業轉型、經濟成長。
主持人:人家說:「工研院是人才的少林寺」,對於未來扎根、人才培養做了相當多的努力,可不可以請羅學長跟我們分享,這樣的模式該如何擴展到整個產業界?
羅達賢:簡單來說,就是用所謂的「產官學合作」。產業界提供方向與趨勢,學術界講授課程,工研院則是技術研發與進行更貼近實務的培訓。讓產業界能夠獲得擁有真正要用技術的人才。將產官學推廣到更多領域,擴展這樣的模式,能對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產生正面的效益。
主持人:台灣人才推動裡面,工研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能不能跟聽眾們分享更多,工研院內部提升人才競爭力的方式?
羅達賢:工研院會即早投資新科技,在產業邁向大幅成長階段時,把技術轉移給業界,在台灣產業發展中,締造了很多經濟奇蹟。現今面臨全世界的挑戰:中國、韓國、歐美等,他們具有軟硬整合的優勢。台灣硬體很強,但軟體相對較弱。工研院很早就想到這問題,因此在思考,如何在台灣推廣軟硬整合,對於產業產生示範效果。我們希望台灣從以往低成本(Cost Down),走向價值提升(Value Up)。
現任徐院長提出所謂”3S”。3S指的是系統(System)、軟體(Software)、服務(Service)。從系統的角度來看,把硬體做得好外,也重視軟體的達到軟硬體兼顧。除此之外,系統思考也意味著「跨領域合作」。工研院有4、5千位研究人員,橫跨電子、材料、機械、化工、生醫、資通訊等領域,院長要求各所所長,要擔任一項橫跨3、4個單位的計畫主持人。不只成為自身領域佼佼者,更能從系統考慮,像是生醫再結合材料、電子與機械,提升競爭力。
除此之外,價值的提升,其實是軟體強化與提供服務。一個公司有沒有價值,在於它能否提供所謂「全方位服務(total solution)」。原本的硬體優勢,再加上軟體強化與提供服務,即可達成全方位服務。3S,是未來是否有競爭力的重要關鍵,我們希望推廣到產業界也考慮3S。現在技術和技術之間界線有時候相當模糊,所以所有工程師、產品、市場開發,應該以能夠提供全方位服務為目標。我們近期發展物聯網、巨量分析、大數據,就是以軟體為主,在跟機械、電子、生醫這些結合。
台灣相對小,較容易整合。政府在政策上,鼓勵策略聯盟,支持不同研究單位、產業界、學術單位,共同努力,也就是跨領域、跨單位的合作。希望大家用3S角度來看事情,達成產業界、學術、政府共創三贏的局面。
主持人:請問您怎麼看待「人才離開工研院,未必不好。因為從工研院離開,能讓產業界獲得人才,幫助產業發展」這樣的觀點?
羅達賢:我完全認同。人才的離去,其實不是損失,因為儘管工研院少了一個人才,卻能使產業界獲得一個人才。幫助產業發展,才是工研院的重要使命!自工研院成立以來,已有兩萬五千人離開,到產業界裡面去,其實對台灣產業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
將「工研院人才離去」與「幫助產業發展」做聯想,就是一種系統思考,從國家發展角度來看,而非僅關注在工研院本身。
主持人:工研院近期有在推動公益,像是所謂的「究心公益」,能不能請執行長跟我們分享一下工研院推動公益的特色?
羅達賢:工研院在三年前,成立了「社會公益委員會」,由我主要推動。我們的核心能力就是技術,因此以技術為核心,發展差異化。我們有個口號:「用科技做公益,讓台灣更美麗。」有些技術,可以應用到救援救災,例如:浸水、廢水處理。八八風災時,我們出動,並快速的組合,花了幾十分鐘,就讓災民擁有乾淨的水可以喝。
「究心」,則是工研院成立的第一家社會企業。應用通訊技術,在救援救災過程,只需傳簡訊,就能定位,並蒐集地理資訊,甚至有視訊傳遞。我們認為,技術融入公益或救援救災,都是很好的出發點。除此之外,有些重症病人,移動床位很不方便,我們便設計簡易型的浴室,讓重症病患,在原來床位,就可以享受熱水澡,將成本從1床10萬,降至5、6千塊。
我們一年執行大概10個計畫,在少許經費下,希望同仁們發揮創意,將原有技術,往公益方面思考。3年多來,共計20幾個計畫。公益人數,每年皆超過2500人/天。工研院裡有超過800人,「歡喜做,甘願受」,自動自發的在做,我們所用經費相對少,所以外界有很多人來跟我們交流,希望可以把經驗傳遞出去希望可以讓台灣更美好、更美麗。
主持人:很多投入公益的成果,實際上幫助了很多人,卻很難用營收或產值來計算。近年來,立委嚴格的檢討工研院的經費,想請您跟我們分享對這部分的看法。
羅達賢:工研院是受國家支持的單位,在技術研發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認為這些衡量機構,應該從更多面向去衡量。例如:蓋一條高速公路,除了收費的效益外,成本節省、通關速度、帶給交流道旁的城鎮繁榮。這之間的社會效益是很難用數字來衡量的。當然有時候會希望效益很明顯,例如:專利、技術移轉。
但其實整體來說,這些技術研發機構,有所謂「整體社會效益」,尤其是工研院,和一般企業不同,應該從系統的角度,思考整體效益,也要思考我們的社會責任。
主持人:今天真的非常謝謝羅達賢執行長的分享,執行長說的要顧及整體效益,社會責任,因此,大家也許可以思考大我的效益,來代替小我的執著。再次謝謝羅執行長。
節目分享:http://www.uni967.com/newweb/index.php?menu=2&page=2_1&ID=9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