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吳奇諺: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photo credit: flickr@Vincepal, CC BY 2.0
前幾天在早餐店時,隨意翻著報紙,並沒有太多能夠讓人真正去反思的國內新聞,同時也沒有太多值得認真關注的國際新聞,但在其中評論版(通常這版的文章很少能讓人留意細讀的──因為相互攻擊佔了多數),讀到了劉克襄先生〈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有著深深的感觸。
白色情人節這天,沒有情人的我,一樣吃著早餐,不過這次不是看報紙而是滑手機看新聞,看到《想想論壇》上蘇瑋璇對劉克襄的文章有所感觸而寫的〈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感觸更深了。
一個是如同我們父母的四五年級那一代,有點距離,很大不同;一個是接近我們,是已自大學畢業的學長姐那一代,距離小點了,但還是有些不同。
身為一個平凡的大二生,84年次的人,看了這兩篇文章,再仔細思索未來,令人不禁深深感慨。
我們父母一輩的觀念常是如此:「認真讀書,考上好大學,獲得好工作。獲得好工作,賺多一點錢,過個好生活。」這個模式套用在我們八年級的身上,還是持續的運行。所以大家依舊很努力地在學習、在考試,只為了上好學校,而上所謂的「好學校」,只為了找到好工作。然而他們卻還沒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不適合套用這模式了。現在,滿街都是學士甚至碩博士;整體經濟狀況不如以往;全球化下的國內競爭升格為國際競爭;上個世代還在,下個世代又要進來,而沒有空間。
依照父母一輩的模式,我很幸運的,大學考上一間還算不錯的「中」字輩大學,大一剛開學時,懷抱著滿滿的理想,認為這所謂「好大學→好工作」的模式會這麼順利的運行。
然而,在大學的學習與認知,不是只有落於書卷上的字句,還有能化為現實的實用。慢慢的,我發現了這社會的現實面,以往只知道要每天算數學,背英文單字,努力一點,然後就可以順順利利的幻想。在大學接觸更多不同的人事物,還有面對畢業後(除去當兵)現實的迫切後,深深體悟到那種未來龐大的壓力。
如同被一拳重重擊破的夢想,灑落一地,灑落的碎片裡,看不見未來。
那一拳,應該叫做「分配不正義」還是叫什麼呢?
我也不清楚。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倒也不是為了紅包,而是那種氣氛。然而現今過年在拜會親友時,因為認為自己已是不用收紅包的年紀而婉拒。但常會聽到這句「你又還沒賺錢」,然後從那些上一輩的手中,接下紅包,縱裡面只是一點點「心意與祝福」。但看著一些已經在工作的表哥表姊等,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來給予,因而深深感到一種很大的失落。
我們大多都不是什麼權貴、富二代,只是個平凡的公民。
只是希望能夠靠自己的能力,不敢說做到多少,至少能維持生活。
經歷去年的「太陽花學運」,有些人會稱八年級「太陽花世代」,然而太陽花所代表究竟是什麼?一種正義?一種信念?一種期待天光的希望?
我想,去年的太陽花會綻放,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這種世代的迷茫與失落所造成的。不管那些左派的想法,身為右派的我(沒錯,我們的藍綠意識越趨淡薄,我從一個右派的觀點參加了以左派為主導的這個運動),也是深深的認同──我們都在期待天光,期待這個世代能有個機會與希望。
然而希望在哪?
我看見身旁的同儕,每個人都很有創意,很肯努力,致力於追求每一個機會與可能。但越接近進入社會的現實,我們越感疑惑,不禁想問:「我們這麼努力,如此的成果能夠換得未來支撐起各種負擔與壓力的能力嗎 ?」
如果說四五年級是享盡資源的一代,而且只要努力,愛拚一定會贏。
那七年級則是只接收得到那有限資源的一代,努力不一定有希望;
那我們八年級呢?
我想,是完全不知道還有沒有資源,還在學校的保護下,看透的未來,卻只有一片汪洋,努力,連不一定有希望的「不一定」,都感到疑惑的一代吧。
歷經各種不切實際的教育制度,只為讀書考試而生,到了大學後以為解脫,反而卻看到不遠未來殘酷的現實,一切都要在這四年內進行各種準備的82~85年次;已經走過這條路,最直接的面對現實衝擊而感到失落的80~81年次;尚在奮鬥努力,為了所謂「好高中」、「好大學」而進到好工作,離社會現實有些距離,而尚有著滿滿夢想的86~89年次,八年級的我們,都還在努力,努力於追求每個機會、挑戰每個可能。
但這機會與可能,卻在現實的海嘯捲襲後,在很不踏實的沙灘上,只留下零碎的夢想。
(作者就讀於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 發表新回應
- 瀏覽次數:15188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2.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3.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回應
我老爸那代是赤腳走路上學,吃飯淋豬油,沒什麼菜的喔
我是八年一班的學生,比筆者大兩歲,對於上面的文章也頗有感觸
/文章說明及自我評論/
勘誤:8.........「部論是在」→「不論是在」
能思考總是件好事。不過中國讀書人老覺得,只要聽他的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