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吳奇諺: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photo credit: flickr@Vincepal, CC BY 2.0

前幾天在早餐店時,隨意翻著報紙,並沒有太多能夠讓人真正去反思的國內新聞,同時也沒有太多值得認真關注的國際新聞,但在其中評論版(通常這版的文章很少能讓人留意細讀的──因為相互攻擊佔了多數),讀到了劉克襄先生〈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有著深深的感觸。

白色情人節這天,沒有情人的我,一樣吃著早餐,不過這次不是看報紙而是滑手機看新聞,看到《想想論壇》上蘇瑋璇對劉克襄的文章有所感觸而寫的〈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感觸更深了。

一個是如同我們父母的四五年級那一代,有點距離,很大不同;一個是接近我們,是已自大學畢業的學長姐那一代,距離小點了,但還是有些不同。

身為一個平凡的大二生,84年次的人,看了這兩篇文章,再仔細思索未來,令人不禁深深感慨。

我們父母一輩的觀念常是如此:「認真讀書,考上好大學,獲得好工作。獲得好工作,賺多一點錢,過個好生活。」這個模式套用在我們八年級的身上,還是持續的運行。所以大家依舊很努力地在學習、在考試,只為了上好學校,而上所謂的「好學校」,只為了找到好工作。然而他們卻還沒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不適合套用這模式了。現在,滿街都是學士甚至碩博士;整體經濟狀況不如以往;全球化下的國內競爭升格為國際競爭;上個世代還在,下個世代又要進來,而沒有空間。

依照父母一輩的模式,我很幸運的,大學考上一間還算不錯的「中」字輩大學,大一剛開學時,懷抱著滿滿的理想,認為這所謂「好大學→好工作」的模式會這麼順利的運行。

然而,在大學的學習與認知,不是只有落於書卷上的字句,還有能化為現實的實用。慢慢的,我發現了這社會的現實面,以往只知道要每天算數學,背英文單字,努力一點,然後就可以順順利利的幻想。在大學接觸更多不同的人事物,還有面對畢業後(除去當兵)現實的迫切後,深深體悟到那種未來龐大的壓力。

如同被一拳重重擊破的夢想,灑落一地,灑落的碎片裡,看不見未來。

那一拳,應該叫做「分配不正義」還是叫什麼呢?

我也不清楚。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倒也不是為了紅包,而是那種氣氛。然而現今過年在拜會親友時,因為認為自己已是不用收紅包的年紀而婉拒。但常會聽到這句「你又還沒賺錢」,然後從那些上一輩的手中,接下紅包,縱裡面只是一點點「心意與祝福」。但看著一些已經在工作的表哥表姊等,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來給予,因而深深感到一種很大的失落。

我們大多都不是什麼權貴、富二代,只是個平凡的公民。

只是希望能夠靠自己的能力,不敢說做到多少,至少能維持生活。

經歷去年的「太陽花學運」,有些人會稱八年級「太陽花世代」,然而太陽花所代表究竟是什麼?一種正義?一種信念?一種期待天光的希望?

我想,去年的太陽花會綻放,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這種世代的迷茫與失落所造成的。不管那些左派的想法,身為右派的我(沒錯,我們的藍綠意識越趨淡薄,我從一個右派的觀點參加了以左派為主導的這個運動),也是深深的認同──我們都在期待天光,期待這個世代能有個機會與希望。

然而希望在哪?

我看見身旁的同儕,每個人都很有創意,很肯努力,致力於追求每一個機會與可能。但越接近進入社會的現實,我們越感疑惑,不禁想問:「我們這麼努力,如此的成果能夠換得未來支撐起各種負擔與壓力的能力嗎 ?」

如果說四五年級是享盡資源的一代,而且只要努力,愛拚一定會贏。

那七年級則是只接收得到那有限資源的一代,努力不一定有希望;

那我們八年級呢?

我想,是完全不知道還有沒有資源,還在學校的保護下,看透的未來,卻只有一片汪洋,努力,連不一定有希望的「不一定」,都感到疑惑的一代吧。

歷經各種不切實際的教育制度,只為讀書考試而生,到了大學後以為解脫,反而卻看到不遠未來殘酷的現實,一切都要在這四年內進行各種準備的82~85年次;已經走過這條路,最直接的面對現實衝擊而感到失落的80~81年次;尚在奮鬥努力,為了所謂「好高中」、「好大學」而進到好工作,離社會現實有些距離,而尚有著滿滿夢想的86~89年次,八年級的我們,都還在努力,努力於追求每個機會、挑戰每個可能。

但這機會與可能,卻在現實的海嘯捲襲後,在很不踏實的沙灘上,只留下零碎的夢想。

(作者就讀於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回應

5

我老爸那代是赤腳走路上學,吃飯淋豬油,沒什麼菜的喔。但從我老爸那代到六七年級生,大概都認定努力才有收穫,不會抱怨,不像現在年輕人一直被灌輸哪一代對不起年輕人,真的就以為天底下人皆負我,害我活不下去。 不要上了政治人物的當,好好努力吧。

我是八年一班的學生,比筆者大兩歲,對於上面的文章也頗有感觸。我的父母在將近四十歲時才生下我,每當我們談到人生或者未來的議題時,雙親的觀念也跟筆者文章所述相同,念好大學找好工作安穩的過一生。有時我不禁會想,這將近四十年的代溝果然太深太廣了嗎? 雖然常覺得自己的父母面對不一樣的世代,仍抱持著守舊的觀念,無法好好與其溝通,但是仔細想想,同樣的,我似乎也未曾好好的理解過他們的過去,去理解這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差。現在,我也到了當別人姑姑,阿姨的年紀,面對相差十一歲,誕生在滑世代的姪女,我發現自己竟然也和她產生了些微的代溝!所以,我認為因為有時間差,所以必然會有代溝,面對代溝,所需要的是互相的理解與包容。我自己認為進入好學校的好處是,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資源,可以認識很多很厲害的人。而這邊的好學校則是因人而異,看你的需求是什麼,你想要的是什麼? 我同意本篇筆者的感受,有時候會感到迷茫,有時會感到憤慨,不過同時也很慶幸,自己生長在這樣的時代與地點。關於資源的取得,我覺得有了網路之後,我的世界不再只有台灣,因為學了英文,我可以使用這項語言,去探索去尋找我所需要的資訊,我認為這是學習英文或者任何其他語言的本意,它們是拿來使用的。雖然現在的我還沒進入職場,想法或許會偏於樂觀或者天真,但是我所認為的人生,是在錯誤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遭遇的各式各樣的情境下,根據自己的想法,經驗做出判斷,接受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或許未來真的對我們八年級生很嚴峻,但是對於自己的人生,我並不打算妥協。

/文章說明及自我評論/ 1.在這裡的「八年級生」其實是個很難統一解釋的名詞,主要是以八年級的前段班「大學生」為主。 2.這篇文章是非常現實的,現實到不能在現實,所以把很多理想性抹滅掉,當然我們不可能「那麼現實的」去看待很多事物,因為這樣結果當然都不好。 3.在此所謂的「資源」並非「生活環境、品質」,這方面要比的話,我們這一代絕對比四五年級好上太多太多。這裡的資源,指的是「機會」,更詳細的說,是「發展的可能」。 4.筆者本人並無覺得任何三四年級、五六年級生對不起這一代的事,也沒有一竿子打翻指到所有三四五六年級皆是佔盡資源與既得利益者之意(這種人當然只有「部分」)。在這裡僅想表達「資源有限,而人口並非有限」的概念。 5.這裡的主旨,在於「迷茫」。一種貼近現實來看的迷茫。 6.所謂「好大學」→「好工作」的迷思,也是本文的重點,到底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會造就如此?大學本來就不是為了工作而設立。 7.本文很大部分在抨擊不夠健全的教育制度。考好成績,念好書,然後呢?能夠活用才是重點(句點後是另一句) 8.所謂的「態度」,筆者不敢說自己有多好,但看看周遭同窗,他們確實,部論是在哪,「態度」不輸哪一代的人。(當然p孩除外) 9.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確實。 10.看待事物有兩種角度,就好像看待國際政治一樣,一個是「現實的」(Realistic),一個是「理想的」(idealize)。現實讓人刺耳但確實如此,理想令人嚮往但並不是很確實。我看下次來發個理想版的好了。 11.『我想,是完全不知道還有沒有資源,還在學校的保護下,看透的未來,卻只有一片汪洋,努力,連不一定有希望的「不一定」,都感到疑惑的一代吧。』 對不一定的疑惑,並不是全然悲觀,而是迷茫的不知所措,或許有可能,或許不可能,還要花時間探索,然而在現實下,這探索的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付出那些探索的成本? 12.但這機會與可能,卻在現實的海嘯捲襲後,在很不踏實的沙灘上,只留下零碎的夢想。就像某部電影,主角在漂流到無人島後,零碎的物品之中發現了一顆完好的排球,自此,帶給了他希望。希望不是不可能,只是不好找。 13.上一代面對的是全台灣,這一代是全世界。 14.截至目前(2015/03)我沒出過國,除非等到我靠著「自己的錢」,否則我是不可能出去的。 15.本文僅是個人抒發,當然不能代表全體意見。而且本身當然是主觀的。 16.「評論」,有「評」當然也有「論」,歡迎各位一起討論。

勘誤:8.........「部論是在」→「不論是在」

能思考總是件好事。不過中國讀書人老覺得,只要聽他的,明天就會好,但從來不是這樣,只有死更多人。 做事可以用費力的方法很快把事做"好",也可以用省力的方法慢慢達成,這是物理。不過前者的副作用通常會抵消成果,這是政治。

發表新回應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2.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3.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