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郝挺學長講述、葉秀雲整理 圖/ 葉秀雲
主持人李孟儒、溫副主任,各位同學,大家好
主持人李孟儒跟我聯絡時告訴我,希望我向各位學弟妹介紹我的「電機人生」,我則加了一個副題是「3P-我的未來不是夢」。
當年1973我參加大學聯考考進控制工程系。我是南部高雄人,那時候我們村子裡有三個人考進交通大學,是整個村子歷年大學聯考成績最好的一次。
然而,那時候很多人對交大及控制工程不了解。記得村子裡的叔叔、伯伯、阿姨到家裡跟我父母說:「你們郝家,未來可以當交通警察,控制交通了。」
「電機人生」不是我規劃的,所以念「控制工程」是因為分數剛好達到交大控制工程系的錄取標準。
我從交大畢業經過30幾年的時間,個人是有一點的心得可以跟在座的每一位學弟、學妹們分享。
我交大畢業後,短暫的到桃園安培公司工作,然後到美國加州柏克萊研究所讀EECS(電機電腦學系),柏克萊畢業後到矽谷成家立業,開始工作,開始打拼。1996年走上創業之路,創了幾家公司。其中有上市的,也有上櫃的公司。我目前在聯傑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聯傑是做通訊IC設計的上市公司。
3P = 職業、財富、家庭
「3P-我的未來不是夢」,3P指的是甚麼呢? 可能跟你想的一樣,也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我們那時畢業後,大家談的都是擁有3P中的幾個P。
第一個「P」,是指Profession(職業),也就是畢業後所要面對的是找甚麼工作做。
第二個「P」,是指Property(財產),也就是我要怎麼樣置產。例如:買房子。為甚麼要買房子?怎麼買房子?
「有土斯有財」是中國人的一般觀念,好像有房子的人比較有安全感,在朋友間的感覺比較不是那麼漂浮。
但是,買房子不是那麼容易的。
第三個「P」,是指People,也就是我們講的愛情、戀愛及家庭。在座各位同學,沒有談過戀愛的請舉手。
老實說,這三個「P」中的第三個P(People)是最重要的。人有「靈」、有「魂」、有「體」,在大學四年裡面一定要談談戀愛,但是「體」只能點到為止。同學們以「靈、魂」談戀愛,精神上得到支持與鼓勵,會讓你讀書讀得更好。
現在的環境:”Happy wife, Happy life”,也就是指「太太快樂,幸福人生」。對女同學而言,這也是很重要的觀念,當妳知道:Happy wife, Happy life時,身為女性、身為一個wife,妳的喜、怒、哀、樂,左右了全家人的幸福。
當年交大陽盛陰衰 南征北討覓People
我在1973年進交大,大學四年全校的女生不超過20位,其中還有1位是我的妹妹。
對我來說,全校只有18位女生,在交大校園要找People的機會很難。同學們要找People必須要「南征北討」,南征就是到台中的靜宜、東海,北討則是指到輔仁、政大、師大等女生比較多的學校聯誼。
為什麼需要南征北討? 為甚麼不把這些學校的女生吸引過來呢?
1973~1977年的交大,如果騎一部腳踏車從校園的後門(學府路),手煞車一放,人就到前門了(博愛街)。
當年的校園不像在座的各位,置身在漂亮的光復校區。
我們那時候,如果要吸引心儀的對象到新竹玩的話,沒有地方可以去,只有帶她到清華的湖邊談心。
反觀現在的交大光復校區,環境很好,很美麗。
有能力要買房子
提到第二個P,我們都知道現在有「居住不正義」、「世代不公平」的問題,年輕人買房的壓力非常大,除非不生孩子。還有貧富懸殊、薪資凍漲等現象,對國家、對社會的影響都是極端負面的。
另外談到「學用落差」問題。根據2013年的統計資料,800多萬受雇人口中,年齡在30歲以下,薪水不到3萬元的受雇人高達67%。
看到這個資料,我感到非常的驚訝,交大電機系畢業的,薪資絕對超過這個標準。我也仔細的研究一下聯傑及相關的公司,都沒有前面的狀況。
交大電機系的學生比起來是非常的幸運。
不論低薪或者買不起房子的問題,我覺得買房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家有機會的話,投資房子是非常棒的保值方式。
我1977年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桃園安培公司,那時候每個月薪水新台幣7,980元,上班坐交通車,在安培做了6個月就到柏克萊念書,柏克萊畢業直接到矽谷做事,薪水不高,一年兩萬多塊美金。
我的買房經驗
那時候的美國,10萬元美金可以買到一棟房子。我認識另一個交大的學長(不是電機系的),兩個人剛好都找到事,兩個人就合買房子。當時只要先交10 %自備款,其餘的用薪資慢慢繳,也就是說只要拿1萬元現金(美金),可以用領的薪水償還貸款。於是兩人就各出了5千元,成為有財產的人。房子裡面有四個小房間,我跟學長各分得兩個房間,我沒有買床,睡覺是睡在地毯上的。
看起來好像很辛苦,但心裡很踏實,學長很熱心、會幫忙做很多事,屋內的東西壞了他會幫忙修理。
就這樣經過了幾年,我們賺的錢比較多了,有能力可以買比較好的房子了。
有一天,學長對我說:「郝挺,我們把房子賣了吧」。房子賣了22萬塊美金,較當初買時多了一倍多的價錢。
現在的環境雖然不像以前,但是我還是要強調,有機會的話要買房子。
房子相對於股票、投資或做其他的事,房子是比較穩定的、保值的。如果結婚的話,太太要快樂,給太太一個安定的地方,那種感覺很好。
追求經濟自主的方式
我們需要People、 Property, 如何達到目標呢? 還是要回到我們的Profession,也就是如何的賺錢?
人生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要達到Financial Independence(財務獨立),也就是經濟自主。當達到這個水平的時候,這一生不用再辛苦忙碌,差不多可以退休了。也就是說,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做一些想要做的事情。
我們要達到經濟自主,我認為大概有四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就業。
要有一個老闆,幫人家做事情。不管是到民營企業或者公家機關,必須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的做事賺薪水。
第二種方式,創業。
創業當老闆必須承擔金錢上、時間上以及職業生涯的風險。有些人天生就是創業家,他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有跟一般人不同的先知先覺的頭腦,可以創業。創業當老闆,賺的錢比較多,比較容易達到Financial Independence,但注意,賠的話,也比較多。
第三種方式,靠錢賺錢。
也就是靠老爸或老媽,你們這個世代跟我們那個世代不太一樣。我們那個世代大部分都是小康家庭,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靠爸靠媽,必須要非常努力的出去賺錢,累積一定的資金後,才有能力出去創業或靠錢賺錢。
現在的世代,是幸福也是挑戰,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父母很多已賺到了很多錢。在座各位,有些同學一定家裡很有錢,他創業的機會可能就比較多。但是,錢多不見得好,可能失去一些歷練,沒有從頭開始慢慢磨練自己的機會。
例如,把父母親給的錢,放在銀行或是投資股票…或者自己創業。
現在如果把錢放在中國大陸,人民幣的存款利率高達6~8%,放1千萬每年的利息有60~80萬。
最近的金融業,如富邦、國泰等銀行,怎麼會賺這麼多的錢?其實很簡單,只要法規一開通,他們把錢移到大陸去再把錢借出去。企業對企業的借款利率有10%以上,把銀行的錢借出去,一年可以輕鬆賺上百億。
但是這裡面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你可不能把老爸老媽的錢賠掉。
第四種,就是靠你的頭腦。
例如:你是發明家,你有專利(Patent),利用這些Patent收取權利金。
要達到經濟自主的方式,除了這四種方式,我想不出還有哪些途徑。
畢業後班上同學發展概況
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我們針對就業、創業的課題做討論。
我們先分析研究我這一屆的狀況,我藉此統計了一下控制66級(1977)畢業的同學,經過了30幾年,中間發生了甚麼事。(66級畢業,代表我現在59歲)
我們在1973年入學,當時交大有電子工程、控制工程、電信工程、電子物理、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海洋運輸、航運技術、應用數學等9個系。控制工程當時是交大的第二志願,僅次於電子工程系。
我剛才向溫副主任道賀,交大電機今年在交大排名第一,很不簡單。
多虧在座的學弟妹,入學考的成績比較好把學系的成績提起來。我們雖然畢業多年,但仍與有榮焉,非常的高興,感覺非常的好。
我們班,那時候有50位新鮮人。49個男的,1個女的,要交女朋友很困難,只能「南征北討」。
1975年,班上轉進來12位同學,轉到電子工程系1人,有1位在必修課程(軍訓或者國父思想,我不確定)考0分,被當掉了。後來他去考台大土木插班考,當年只有台大土木是open的。全交大只有他考上,土木畢業後他從事電子業,又回到電機(他研發出鍵盤、滑鼠,在市場上大賣)。
那時班上變成60人,男生58人,女生2人(從應數系轉進1位)。
1977年,班上60位同學全部畢業。1980年,創業當老闆的人數是「0」。
那個年代,大部分是小康家庭,父母養我們,讓我們上大學,已經非常不簡單了,加上當時大學四年是「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怎麼會有創業的Idea?
不像現在,同學們現在有學聯會、系學會,各方面都非常的活躍,也有創業的觀念,我們當年的創業成績是「0」。
我們班畢業後,29位去國外研究所深造,12位留在國內繼續念研究所。41位同學繼續攻讀碩、博士。18位同學就業,這18位同學很強,一畢業馬上就被中鋼、工研院或電廠等國營企業網羅,現在還有半數仍然留在原單位。例如中鋼、中華電信、中山科等,其他的同學則到民營企業發展。
交大的學長、學姊們,遍佈產業界。
台灣有872多家上市公司,681多家上櫃公司,總共1,553多家。電機/電子資訊類佔67%,約1,040家,這些公司的主管或負責人,大概有70%來自交大。
這種情形,對交大同學來說,助益非常的大。這點非常重要,一定要妥善運用這方面的連結。
電機系友為什麼從事IC設計?
2013年,整個台灣有250家在做IC設計。
為甚麼要做IC?消費性或通訊產品,其中最關鍵的零主件就是IC。例如,友訊、合勤等公司,他們是做產品的公司,可是產品裡面的key component就是IC。
現在的產品公司工程師不像以前,以前一張data sheet過來,照著data sheet自己開始做一個application線路。
現在的IC公司,不是只研發IC,你要把 IC周邊的application整個線路,整個 reference design要全部設計出來。很多的IC設計公司,事實上是在做產品,提供完整的產品生產方案(Total Solution)。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的客戶希望你可以解決全部的問題。
舉例聯發科(MTK)的蔡明介也是這樣的,他所做的所有IC,如DSP、CPU還有周邊所有的Peripherals,全部都做在一起拿給客戶看,告訴客戶用這個reference design。當然裡面的components,如周邊的電阻、電容可以使用一般市面上提供的。但是key component就只能用這一家的IC了。
所以說「Design in,就是Design win」。
現在,IC設計已經融合了產品和IC的綜合,成為了一個System provider。也因此造就了這麼多的人才在裡面。
台灣電機/電子資訊類的產業,IC設計有250家,光罩有3家,製造有15家。製造需要很大的規模,如台積電、聯電等大公司規模都非常大。還有做切割、測試的封測廠。大家千萬不要忽略了這個市場是很大的。
根據工研院及TSIA的研究報告,2014年的IC產業的產值達到2.2兆。顯示IC的產值還是在增長,對在做的各位,每一位電機系的同學,當你畢業的時後,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
我們前面講的是怎麼找工作,怎麼找公司,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創業的機會。
創業 = (客戶滿意 + 合理利潤) = 產、銷、人、發、財
當你要開公司,心理必須要想著「客戶滿意、合理利潤」八個字,假設這八個字沒有印在你的心裡面,千萬不要出來開公司。
開公司不是一時興起,幾個人高興就出來做,最後一定會虧錢。
一定要讓你的客戶滿意,公司本身也必須要獲利。如果沒有賺錢,沒有利潤,試問你開公司要幹嘛?
到時候虧了股東,虧了員工,虧了經營團隊,也虧了你的青春年華。
要如何做到「客戶滿意、合理利潤」呢? 你必須要擬訂策略。
個性可以改變命運,在大學四年裡面要培養你的個性。如果你要創業,就要有創業的精神,還要有開公司的精神。
做生意要Win Win,也就是要有雙贏的策略。
這句話是說,你要賺錢的話,千萬不要只有你賺客戶的錢。
同學們乍聽這句話可能會有疑問,賣東西給客戶當然要賺客戶的錢。
我舉例這句話怎麼解釋,當甲要賣給乙的時候,在這筆交易的過程裡,甲和乙都可以獲利,這種交易可以長期的持續下去。例如100塊錢的產品,成本50塊,可以賺50塊錢。甲賣給乙80塊錢。乙可能自己不用而再賣出去,乙賣出去100塊錢,他賺20塊錢,你也賺30塊錢,你的成本50塊錢,這種情形代表了買賣雙方都賺了錢,你賺了客戶的錢,客戶也賺了錢,這就是雙贏。
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一個單一的交易,以為可以賣100元,就賣100元,這樣經銷商沒有錢可以賺,這種交易只能做一次,因為大家都不是笨蛋。
同學們交女朋友、交男朋友也是一樣不能用騙的,因為只能騙一次。做生意相同,如果要長期做下去,就必須要有合理的利潤,也要讓客戶滿意。
所以,創業一定要心存「客戶滿意、合理利潤」八個字,可是創業真有這麼簡單嗎?
創立公司,簡單說就是「產、銷、人、發、財」,要開公司必須先想清楚這五個字。
產:要怎麼生產? 誰來幫我生產?
銷:誰來幫我銷售? 誰來做我的市場行銷?
人:誰來幫我做人力資源? 誰幫我找人? 所有公司行政的人力資源怎麼佈局。
發:誰來做我的研發(R&D)?
財:最後就是財務、會計、錢。
舉例來說,我是學電機的。以前大學聯考是甲組的考生。醫生是丙組的考生,文科是乙組,商是丁組。那時總覺得甲、丙組比乙、丁組較高階。
當開公司時才發現財務、會計也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忽略了這些事情。
當你們電機系畢業,有工程背景對你的人生是非常好的。有工程背景,可以再學習管理、財務。學長本身是後來讀的DBA,學習了管理、財務各方面的知識,開公司時就像如魚得水般,做起來非常的順手。
財務、會計角色吃重
舉例來說,「財」乍看似乎很簡單,會認為只是管管錢、記記帳而已。事實上不是這麼簡單,這裡面有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等專業,是不容易的。
一個公司,12月底要盤點,1月底要結帳,接下來CPA(會計師)開始查帳,3月底必須編製查核年報。
查核跟4月底的核閱不一樣,查核代表會計師親自發函到你所有的往來銀行、客戶、供應商查對你的帳(CPA獨立查帳,過程不會讓你知道),如果CPA查核結果發現根本沒有帳上所列的供應商,帳就結不了了。
核閱就不一樣了,核閱是公司自己檢查帳目後,將檢查結果報告給會計師知道。
編製年報後,5月有董事會,所有的財務資料必須向董事會報告,5月還有稅務簽證。稅務簽證和年報不一樣,財政部5月份開徵所得稅(公家機關的薪水,就是我們繳的稅),6月底前法律規定要開年度股東會,7月底要做第二季的財務報表核閱,8月開董事會,10月底要做第三季的核閱,11月開董事會。
財會人員只有2月份、9月份有時間可以放輕鬆的出去玩。我個人非常感佩公司的財務、會計勞心勞力的付出。
總而言之,創立公司必須要「客戶滿意、合理利潤」、必須要專注於「產、銷、人、發、財」。
新創高科技企業之誕生
新創高科技公司的誕生,一般有幾種方式:
- 企業析離(Spin Off)。
例如大公司把裡面的一個團隊或相關的產品Spin Off 出來。
- 創業團隊。
例如電機系的同學們大家志同道合,有些到了宏達電、有些到明碁、有些到友達,平常周末聯合在一起聚會討論,發現有不錯的Idea,大家分別有軟體、硬體不同的專長,而且有的人有出錢的專長,集合起來成為一個團隊,創了一家公司。
- 私人資本市場。
指的是出錢的人。有錢的人在資本市場賺了錢,拿錢出來開一家公司,雇用具有專長的人做了起來。
- 技術轉移,例如工研院,將成熟的技術轉給創業團隊。
高科技新創公司的五部曲是:創新產品、市場行銷、生產營運、市場購併、永續經營等,每個階段都是挑戰。
新創公司的投資人
新創公司的每個生命週期階段有不同的投資者。從最初的種子、初始資金開始有天使投資人,Second Round、Third Round有創投、大型企業投資部門,上市前還有一個Round叫”Mezzanine”(如飯店的樓梯迴轉區),這時要讓投資銀行進來,為甚麼呢? 前面我說過要雙贏,如果不讓他們進來,將來公司上市,他們不會追捧你,大家一起共襄盛舉,要有一個機會把股權讓出來,上市之後另外的投信基金又進來了,最後就永續經營了。
我要提一下,醫師、會計師、律師的職業比較像,他們要非常健康才能賺到錢。醫師要看一個病人才能收一筆錢,他的Scalability(擴展性)是比較差的,他無法複製,他的時間有限,他看一個病人收一筆錢,看兩個病人收兩個錢,一天看100個病人收100個錢,如果只看5個病人他只能收5次錢,完全看他的體力,賺錢很辛苦的。醫師、會計師、律師都是Case by Case,跟電機系做出來的產品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做出來的產品Scalability非常容易,只要做出一顆很棒的產品,我賣一顆、一萬顆、一百萬顆,好像印鈔票一樣的輕鬆。
所以醫師賺了一些錢也在找出路,可是他自己不具備投入科技創業的優勢,所以很多醫師就變成了創業天使投資人。
點子、團隊、資金、決心、時機等五個基本元素,影響著新創公司的成與敗;事業理念與願景是甚麼? 有沒有掌握核心要素? 所有權結構的設計,經營團隊的能耐如何,創業時機是否Good Timing?都是新創一家高科技公司必須要審慎評估的幾個重點項目。
以上是我針對找工作做,要做甚麼?要創業,如何創業? 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的經驗分享。
都講完了,看起來好像很簡單。然而,創業不成功的機會也很多,最後連貓都會說“Oh, My God”,小狗也說「不敢面對現實」,這時也沒有Happy wife, Happy life了,付出的代價大家要看清楚,很多人跟朋友遠離,不成功的下場都很慘。
全球化課題
除了就業,除了創業,主持人要我講一些對同學們影響比較大的問題?我在這裡跟大家談一些全球化。
1492年就開始有全球化的觀念,1492年在歷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年,在這之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
有一部叫做Interstellar(星際效應)的電影,大家看過沒? 這部電影值得看。從影片描述人們生活的地球所在的Galaxy有蟲洞、黑洞,在黑洞的旁邊因重力的關係時間可以變慢,在黑洞旁的一年等於是地球時間很多年,這觀念是我們以前不知道的。
1492年以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平的,要怎麼證明地球是平的呢?
當時的船,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大國的船,都是靠著海岸線行駛。從來沒有人敢朝海的中央航行,因為害怕會掉下去。
當時的人們認為海連接天的一條線,就是地球的邊界。因為地球是平的,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那時候荷蘭人,沿著海岸經過好望角到了台灣,就把台灣佔領了。葡萄牙人也是駕著船繞過好望角,把澳門給占領了。
直到1492年哥倫布探險,他想要證明地球是圓的。他駕著船往海的中央航行,船上的水手害怕得不得了,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行駛了30幾天,終於看到海鳥,看到了陸地。
哥倫布跳下船,看到陸地上有紅皮膚的人,以為到了印度,取名為Indians,這是印地安人所以稱為Indians的原因,哥倫布一行人實際是到了美國。
從這時開始,人類發現地球是圓的。我所要強調的是,全球化就是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展開。
從1942年~1800年,是全球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全球整合的驅動力在於國家力量的強弱,當時所謂的「日不落國」,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1800年~2000年,是全球化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因為天然資源分佈、國際貿易發達,造就了很多的跨國公司。
2000年開始,是全球化的第三個階段,同學們很幸運的生長在這個世代。
未來不是企業跟企業比 而是人與人的競爭
最近3、40年,全球化的影響更大,我認為以下三個重大發明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因素。
第一是微處理器(Micro processor)的發明;第二是網際網路(Internet)的發生;第三是運輸科技(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的進步 ,這三項對我們「電機人生」的影響最大。
因為Micro processor的發明,改變了我們人類的生活,舉凡PC、手機、平板、機器人都是靠著微處理器的龐大功能。
繼Micro processor之後Internet的發生及發展,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知識大爆發,大家可以分享各種資訊,因為普及化,網際網路成為效率的平台,很多事業在網路上處理他的商業模式。Internet的發達,就好像一條龍脈在地球上,讓每一個人都離不開Internet。
統計資料顯示一個年輕人,每天平均上網17次,例如上網查訊息、收簡訊、收Email、Google一下、採購、玩Game、看YouTube、看電視、Facebook,更造就了Internet的發達。
最後是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是國家的基礎建設,進步的結果運輸科技朝標準化發展(包裹化/貨櫃化),造就了物流的產業化。這種情形縮短了空間、時間以及文明的距離,整個地球變小了,我們只要一舉手就可以探視整個地球。
學長大學畢業之前沒有坐過飛機,到美國讀書是我生平第一次坐飛機,心情很興奮。我當時搭美加補習班辦的特別班機,非常興奮。
在座同學,沒有坐過飛機的請舉手?喔,有2位,你們將來第一次坐飛機一定非常興奮。我現在是華航晶鑽卡的會員,繞著地球跑是稀鬆平常的事。
全球化的結果,市場無所不在,也造就了競爭。
祖柏克創造了Facebook,這個社群網站享有世界第三大國的雅譽,社群網路的力量很大,「全球化」已經是這個世界的代表詞。
全球化的結果,所謂的競爭力,不是「企業」跟「企業」比,而是「人」跟「人」比。
3P-我的未來不是夢
以上位大家介紹的「3P」,是我「電機人生」的一點體悟,同學們在校學習的四年,我建議:
- 多看看。多看書、多聽演講、多看人家怎麼做。
- 益者三友。古諺云:「友直、友諒、友多聞」,要多結交正向的朋友。
- 人後埋頭。肯花工夫才能人前抬頭。
- 成功無捷徑。
進入社會後,我建議:
- 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大學4年多聽多看,我們以建立了強大的核心價值,這個價值不會隨風搖擺。
- 利用科技、終身學習。
- 凡事遇緩則圓,一步一腳印。吉人天相、柳暗花明。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不要太急。早早的成功,還不如恰到好處的成功。
學長在50歲之前是用加法管理原則,18歲之前的成長學習期、18~20歲的青春歡樂期、20~30歲的扎根期、30~40歲是衝刺期、40~50歲是我的經驗耕耘穩定回收期。從扎根期開始縱然是掃廁所,心裡想的還是心存「笑著去做」。因為機會很多,要多聽、多看,不要錯過,我認為「專」比「通」來得重要。
同學們,18~20歲是找People的年齡,但僅能點到為止;30~40歲則是重要的扎根的時期。
我柏克萊畢業後先到矽谷一家英商公司上了15年班,那時每天天還沒亮就出門。每周上班四天、休息三天(責任制),一天10小時,下班走出公司天已經黑了。時間過得很快,10幾年也就這樣過去了。
50歲過後,我採行減法管理原則,也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複雜的問題。我心裡想的、身體做的是回饋社會、回饋家庭,希望在60歲以後隨心所欲。
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一個人的個性,決定他的命運,個性好的人,機會一定比別人多,所累積的經驗也必然比較多,人脈也會比較廣,也容易成功。(這點非常重要)
格局決定結局,我們要用寬闊的心胸多看、多聽、多想,培養全盤思維的習慣,讓自己不論在任何階段,都具有理性分析、正確判斷的能力。
結 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傳統思想,我們從最簡單的個人做起,培養正向的能量,未來成家之後跟People建立快樂的家庭,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未來不論就業或者創業當老闆,要用T,Q,C,E檢視企業的內在競爭力。T是指Time(時間)、Q是指Quality(品質)、C是指Cost(成本)、E是指Environment(環保),這幾個簡單的幾個英文字母,代表時間的優勢、品質的優勢、成本的優勢以及身為地球公民,對地球的生態環境盡到了責任。
我們用JAMAL增加外在的競爭力,採用Joint Venture(創業合資)、Alliance(策略聯盟)、Merger(合併)、Acquisition(購併)、Licenses(取得合法授權執照)等外部資源,在資金、技術、人才各種面向更具備外在的競爭能力。
Q&A 時間
問:大學時期,要如何培養個性?
答:交大學生的特質,就是團隊精神。台灣電子業佔產業的60~70%,其中有70%的負責人或高階主管是與交大有關係的,為什麼呢?
學長大學住在白宮(新竹高中側門旁,交大創新育成中心現址),8個人一間宿舍,大家會一起討論課業或社會問題。如,以化學方法討論食安問題,有時間的話就南征北討。大家是一個團隊,友直友諒之餘也一起創業。我們一起住校,合群、有團隊精神,大家成為好朋友。就業後發現有些其他學校畢業的同事,單打獨鬥很累,這是因為大學時沒好好培養團隊精神。
問:您如何準備GRE?怎麼想去柏克萊大學讀碩士?
答:小時候我看武俠小說或四郎真平漫畫,大學時期同學流行看瓊瑤的小說。
裡面描述著美國是一個金元王國,充滿了希望,所以我很早就想出國留學。而海岸線的學校是學長留學的目標學校,美國海岸的城市,感覺比較發達。 我GRE考得好,一方面運氣好,一方面靠補習,我是補習班補出來的。
問:請問選擇台灣的研究所或其他國家的研究所好?
答:研究所在國內或到國外念,要看個人。大學畢業22歲了,這個過程必須要考慮另一個People在哪裡。前面說的”Happy wife, Happy life”念電機不一定要到國外留學,未來大家可以看看物聯網方面,這個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問:我曾嘗試創業,但團隊的技術跟不上想法,未來如果走研發要有那些認知?
答:人有先知先覺跟後知先覺,學長屬於後知先覺。想得太快,技術如果沒有跟上來不容易成功。一個重要的觀念:「先進的Idea不一定大賣,創意太早不見得成功」。
所謂的後知先覺,是說你知道市場快起來了、有成熟的技術在市面上了,馬上跳下去做,搶得先機就能賺取利潤。
至於怎麼找人才?念書時培養夥伴是個好模式,大家彼此瞭解,爭執會比較少。
同學們都很年輕,機會很好,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記住,不論是創業、或職場上一定要保持Connection。
郝挺學長小檔案
交大控制66級畢業、美國柏克萊大學電機碩士 瑞士維多利亞大學管理博士;100學年榮膺本校傑出校友 現任聯傑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經創辦正華通訊、聯誠科技、傑發科技、聯君半導體等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