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專欄】米果:棒球的美好在日常

天下資料,黃明堂攝影。
棒球的日常最好,可惜我們很少這麼想。
尤其對台灣來說,短期盃賽猶如拚命,教練團跟球員成為眾矢之的,從組隊開始到賽後檢討,場外砲火比場內對決還要激烈。有時候情願輸球,起碼輸球的時候有正視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萬一贏球,那些「國球」或「棒球王國」的溢美之辭,一出口就讓人驕傲,誤以為台灣棒球好強,偏偏這種迷思特別甜美順口,卻害得我們失去面對棒球最美好的初心。
台灣棒球實力在哪裡,常看球的人大概心裡有個底,什麼是最強?拿到冠軍嗎?好像不是這樣。一個盃賽大概只能測出參賽隊伍單次陣容的實力,而左右棒球勝負除了實力之外,還有運氣跟情蒐的功夫,以及那個時間點的選手狀況,當然,糟糕的場地條件也會出來攪局,賽程安排也有關係,甚至包括裁判的誤判,盡量做到公平的本身就很吃力了,而偏偏這些都是棒球比賽的一部份。
即使由大聯盟官方舉辦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各球團老闆也不見得買單,畢竟職業選手是球團資產,球季還沒開始,身手還沒熱開,就要放手讓他們代表國家去打短期盃賽,風險太大了,所以美國隊不一定拿到冠軍,可是美國人好像也覺得沒關係,畢竟他們自己打一整個球季產生出來的兩聯盟冠軍戰,就叫做「世界大賽」。那就不要說在球季結束之後,由國際棒總舉辦的Premier 12,大聯盟球團乾脆明講,想徵召40人名單,想都不用想。
要說國家隊徵召不順拿不到好名次,美國人最瞭解,但是他們還是如常過著球季開始那就來看球賽的日子,熱狗配啤酒,不見得每一場都贏,如果支持的是弱隊,或許輸球的機率還比較大。各級國際比賽就讓各級適切的選手去闖一闖,反正最後都會來到大聯盟小聯盟,那裡是另一個英雄戰場。
可是台灣沒辦法這麼悠哉,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威廉波特蓋瑞城勞德岱堡的三級棒球冠軍神話「薰陶」,以為那就代表世界最強,後來才知道那是美國人為了孩子可以快樂打球才舉辦的夏令營,我們球員是去為國爭光,他們是暑假玩得開心即可。棒球在台灣一直都不是體育項目或職業運動這麼單純而已,那之中還有很多操作的痕跡,雖然我們很不願意說那是政治,感覺棒球如果跟政治沾上邊就很髒,但可惜的是,政治一直沒有鬆手過。
天下資料,劉國泰攝影。
借用「中華隊」在任何盃賽獲勝,以愛國心和光榮感短暫堆砌起來的幸福錯覺,始終是國家隊徵召最粗糙的權力架構,所以「官方組織」利用兵役問題跟選手以及他們所屬的球團談條件,或利用國家榮譽的大帽子作為徵召的聖旨,妥善的保險制度或選手防護體制從來都不是重點,直到球員工會跳出來主張應有的保障與出場費,卻還有質疑聲浪說他們不愛國。我們的體制落後太多,如果不趕快追上,接受國家隊徵召簡直像自殺式攻擊。
以前我看國際賽,多少因為贏球而有了台灣棒球很強的錯覺,因為輸球而沮喪懊惱,然後跟著起鬨找尋所謂的輸球戰犯,漸漸地,贏球固然開心,輸球的時候反倒會開始擔心,因為關鍵守備失誤或重要得點圈打不出安打全壘打的「國手們」,那些排山倒海而來彷彿他們就是國家一級戰犯的批判,會不會變成他們往後棒球生涯的陰影?如果沒有妥善的心理諮商,沒有專業的醫學協助,他們可是拿自己鋼鐵意志來折磨,而最終會不會因此一蹶不振或離開球場,或由他們的家人共同承擔這種傷痛,而多數謾罵的球迷也只是轉身去尋找另一個英雄而已。
也因此國際賽戰績不佳的時候,總教練說責任由他來扛,球員說他們對不起球迷,還說球迷辛苦了,這種時候,我個人內心總會啟動安達充漫畫那樣的小小劇場,球迷才不辛苦呢,也只不過出門買鹹酥雞狂吃就釋懷了,到底誰比較辛苦,不要說什麼抱歉,輸球也是棒球的一部份啊!
韓國在第一屆經典賽,屢次打贏日本,最終戰卻功虧一簣,看著日本拿下冠軍,有媒體追問韓國總教練,想要從他口中聽到韓國實力在日本隊之上的情緒性發言,可是韓國總教練卻說,即使比賽贏了日本,他也不認為韓國的棒球實力在日本之上,畢竟日本要派出同樣實力陣容的第二隊絕對不是問題,而韓國卻沒辦法。
2013年經典賽,劉國泰攝影。
盃賽的勝負,是歲月的一個印記,是往後回想起來可以津津樂道、淚光閃閃的記憶,盃賽的勝負結束之後,回到日常的訓練、日常的觀戰,也許那才是棒球最初的用意。
以前我們徵召職棒選手組成「夢幻隊伍」打敗對手以業餘或大學球員組成的陣容,這是面子問題,不是實力使然。長久下來不禁懷疑,球迷到底是想看中華隊比賽?或只是想要看中華隊贏球?當然,到底要叫中華隊還是台灣隊,那是另一個問題。
如果稱之為國球,我們就不該去歧視打棒球的孩子只是因為書讀得不好,卻忽略他們有棒球基因天賦跟不斷跟勝負對決的精神戰力;我們也不應該縱容那些經營職棒簽賭還威脅利誘球員放水的民代持續當選,或即使確定入監服刑還讓他落跑(難道都不用去抓嗎?感覺好像算了);我們應該要求握有預算與決策權力的官員把球場設施做好做滿,如果做不到還敢來開球致詞那就噓聲噓到爆。
如果台灣是媒體或政客口中所謂的棒球王國,為何一些棒球好手退役之後去訓練學校球隊只能掛名工友?又為何佔據電視主要頻道的新聞媒體只會關注結印阿伯跟護國女球僮等等場邊花絮,卻做不出像樣的戰力分析?
雖然我們很急迫想要靠一個國際盃賽來證明台灣的棒球實力,雖然政府官方組織很想要靠贏球來補強他們的政績,棒球做為台灣最受矚目的運動都如此了,那麼其他被忽視的,欠缺資源的體育項目,想必更加慘澹。
如果那麼急著替輸球找戰犯,那也必然是制度、是環境、是人民普遍的價值觀。有人說,輸球還不找幾個戰犯來譙一下怎麼行,我們這麼爆氣率性地修理球員教練的同時,有想過他們其實可以拒絕徵召,其實可以好好養一整個球季下來累積的傷與疲倦感,不用受這些苦嗎?
2009年到東京觀戰WBC時,在荒川都電沿線,靠近巢鴨的商店街,一位小球員的背影。米果攝影。
在日本鄉間旅行時,看見高校棒球隊沿著路邊跑步,擦身而過時,總是很有禮貌地集體喊聲道早安;在公園空地傳接球的孩子,一旦球跑遠了,路人幫忙撿球時,會脫帽鞠躬大聲說謝謝;參加完球隊訓練的孩子,把球衣整理好,球具扛在肩上,經過商店街,店鋪的人會探出頭來打招呼,那不是誰誰家的兒子嘛,辛苦了!
有按部就班的日常訓練,有尊重棒球享受棒球的意識,有經營職棒的經濟規模,才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來看待短期盃賽的勝敗。
我喜歡這種棒球的日常,喜歡球賽過程每個play背後的人生意涵,喜歡適時的得點圈安打,喜歡一棒扛出全壘打牆之後的繞壘,也喜歡揮棒落空被三振的懊惱,喜歡各種逆轉以及被逆轉,喜歡球員靠自己的實力洗白魔咒,喜歡球隊站在投手丘圍成一圈鞠躬的風景……每每在那種時刻,才有辦法嚐到五味雜陳的回甘反芻。如果棒球是國球,如果台灣想要成為棒球王國,就該享受且珍惜這樣的日常。
- 瀏覽次數:1371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2.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3.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