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海鮮革命
爭議中,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為基改鮭魚亮了綠燈,而且不必特別標示是基改食品。世界各主要媒體都顯著報導這里程碑,因為人類吃了基改穀物20年,終於有了第一道動物餐。支持者讚譽廉價的美味可期,大洋中的捕撈壓力也可望舒緩;反對者則擔心對人體健康不好,逸出的基改鮭魚可能亂了生態,也要求各大連鎖超市表態抵制。
我正在新加坡大學演講訪問,並參與東協保育會議,驚喜得知隔壁辦公室的丘才良教授是此事件的核心主角,《海峽時報》大幅報導了他的成就。丘教授也是我此行的接待者,相識10年了,他不曾提及過此風光。
話說近40年前,丘才良在加拿大研究保護魚類寒害的抗凍蛋白,咖啡館裡,一位養殖鮭魚的同事訴苦說池子裡的魚都凍死了,也挑釁問分子生物學家有何花招能解決問題?當時他年輕、大膽,就開始試圖把比目魚的抗凍蛋白基因轉入鮭魚,結果成效不彰,卻同時發現若能讓鮭魚長快一些,就自然能抗寒,也因此展開了這影響深遠的研究。
大西洋鮭魚被選為改造對象,生長激素的基因只在腦下垂體表現,又有季節性,這就限制了成長。他的手邊正好有太平洋鮭魚的生長激素基因,冠上美洲大綿魚尉(ocean pout)抗凍蛋白基因的啟動子,再注射進大西洋鮭魚的卵子裡。選殖的後代就有了兩份生長激素的基因,且外源基因會在全身表現,造就了生長快、飼料轉換率高、又抗病的新品系了。大量生產時,用的是水產養殖業廣為應用的策略,只養三倍染色體的不孕母魚。繁殖場又是設在遠離自然生育地的巴拿馬內陸。多重考量,確保不污染野生族群。
這項面面俱到的成功創新,贏得《時代》雜誌2010年的50大新發明榮譽,卻命運坎坷,反基改、護動物權的多個團體齊聲反對。延宕到三年前,法案才送進白宮,只待總統簽署。據說是助理御廚的干預,又讓歐巴馬猶豫了。20年來,丘才良創辦的公司因財務而三度易主,專利權過期,他的股份被稀釋到不及1%,又飽受多方的嘲諷、責難,他就澈底低調了。11月19日的核准公告來得突然,也戲劇性地宣示餐桌革命的首部曲。
我在新加坡,火線訪談關鍵人物,特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