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立馬度:30歲成功創業家的秘密:「多工」又「專注」

2015/12/14
關鍵字: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有個朋友,畢業之後進入一間知名北歐企業工作,不到兩年時間,已升到經理級職位,這在北歐的大企業是少有的例子。除了每天朝九晚五跟大家一樣的職業生活之外,他也是一名成功的作家。寫過兩本有關交換學生與如何提升學習能力的書,也與荷蘭跟韓國的研究生合作翻譯,在歐洲跟亞洲多國出版。目前他正在籌備教育相關的電視節目,也與大學教授合作做研究,受邀到大學與高中演講,甚至第三本書也即將問世。同時,他也與印度的工程師合作開發教育相關的APP與網頁。

有天,他告訴我他在飛機上發生的故事:「那天要出差,旅程兩個小時。我上了飛機之後,坐下來,繫好安全帶之後,迅速拿出筆電,打算在飛機上完成第三本書其中一章的校稿」,他說,「沒想到旁邊一個女生,動作和我一模一樣!」

「她一樣也是迅速地繫好安全帶、拿出筆電、打開檔案開始打字!因為我們的動作實在太一致了,我原本還想說她是不是在模仿我啊?」朋友笑著說道。

「我原猜想她應該是在做她公司的事情。但我實在太好奇了,忍不住瞄了一眼她的螢幕,發現她在寫小說!」朋友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道。

聊天之後發現,原來那個女生是馬來西亞人,平常也是個有「正職工作」的上班族,但除了這個身分之外,她還有另一個身分──Amazon網站上的暢銷作家。她寫的是英文浪漫愛情小說,所有書籍的總銷售量超過一百萬本。

朋友與女作家交換了許多寫作心得,頗有收穫。但最讓我覺得有趣生動的,還是兩位「兼職」作家,一上飛機之後動作整齊劃一,拿出筆電立即開始工作的畫面。

為什麼他們總是同時進行多個「Project」,又不會顯得忙碌不堪?

朋友圈中,有3、4位這種很多「Project」在經營的人:他們有公司的事、自己的創業計畫和夢想。如果大家一起出去旅行,可能聊聊天之後,大家就各自看窗外風景或休息,但他們不是──他們總是在話題告一段落之後,拿出筆記型電腦來開始做自己的Project──這樣的風景,在睡倒成一片的人群中格外醒目。好像從眾人聊天的世界,進入到自己專注的世界,就像切換頻道一樣,一鍵完成,毫不費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身邊最成功的人,似乎有些共通點,就是他們通常都是「多工」又「專注」的。

他們多半不是在辦公室留到最晚的人,相反地,他們時常是辦公室最早來也最早走的人,因為他們還有其他計畫在進行,也有辦公室之外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公司工作上的表現,他們卻絲毫不輸給每天在公司忙到天昏地暗、一心一意將生命都奉獻給公司的人。

和朋友聚會時,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白天公司的一份工作」,搭配「下班之後放鬆吃吃飯、和朋友聚聚、喝喝酒、看看電影」的生活。但真正在聚會中神采奕奕、容光煥發的人,是除了公司那份工作與放鬆的時間之外,自己還有許多專案與目標在經營的人──有可能是創業計畫、有可能是在籌備自己的音樂發表會、有可能熱衷語言學習,正準備要用幾周的時間出國進修──這樣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每個人都是公平分到一天24小時,憑什麼「多工」的人竟然過得最好?

然後你會發現,這些多工又成功的人,還有一個特質:他們對每一件事情都很專注。聆聽你講話很專注,做他自己的事情也專注。從一件事情到另一件事情,速速轉換之後就全神貫注。

其實沒那麼難,掌握這4招你也可以「多工」又「專注」!

1. 降低得失心,心態平衡了事情反而更容易達成。多工又專注,帶來平衡又健康的心態。這種良好的心態,讓事情更容易用健康的情緒完成。譬如說,多工又專注的人,鮮少批評哭訴自己公司、老闆或同事,他們只管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因為他們生命中有太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在進行了,公司這份工作只佔他生命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批評這份工作的必要性,當然又被擺到更後面了。

2. 小單位工作法。多工又專注的人,把所有的專案切成小單位,也把自己的時間切成小單位。一有適合的時間空檔,視時間長短,就馬上進行時間內可完成的工作。既有效率又專注,也不是「沾一下」就走。

3. 同心圓展開。 多工又專注的人,他們的每個專案相輔相成。例如:書成功出版了之後,知名度打開了,有助於推出電視節目;電視節目若是成功之後,想要做教育App更有著力點。所有事繞著同一個同心圓,但又是不盡相同的方法、多頭並進;其中成功了的專案,從中累積了寶貴經驗、人脈、知名度,能夠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帶動其他專案的發展。如此互相提升的正回饋,讓多工又專注的人總是進步飛快──「這次聚會時和下次聚會時的他,已經又是截然不同的人了」──這是我們對多工又專注的人時常有的感覺。

4. 多工的人,不是接受者,而是「起頭者(Initiator)」。以文章開頭提到的朋友為例,他能夠在不到30歲就得到經理職職位,他認為除了自己分內的工作之外,其餘很大部分要歸功於在公司的許多事情上,他其實是「起頭者」,而非接受老闆指派工作的接受者。

例如他舉例,在公事上,他發現同事們有多了解Excel一些進階功能的需要,於是他主動和人資部門聯繫,替50幾位同事上了一堂進階Excel課。他甚至會主動問其他部門,若有他可以貢獻所知的專案他都樂意參與。多工又專注的人,總是知道什麼時候是適合的時機,啟動內容得宜的project。「起頭者」相較於工作的「接受者」,別人訝異也感激你的額外付出,起頭者自己也心情愉悅──因為是自己觀察後樂於提出,而非他人指派。

「多工」分散的不是你的專注力,而是你的得失心

相較於多工又專注的人,我們大多數的人應該是處於「專注,但是不多工」的階段──也就是公司的工作幾乎是我們的全部,而我們每天也很認真地把分內的事情做好。

專注但不多工最明顯的一個缺點,就是會造成得失心重,心情隨著公司這份工作的結果起伏、大好大壞。畢竟誰能控制老闆的脾氣、同事是否決定要背後捅你一刀、客戶是不是沒來由地不再進單? 一旦公司這份工作是你的全部,這些事情就控制了你生命中從早到晚頭頂的天氣。

缺乏了「多工」的相輔相成,以及多工可以帶來的平衡健康的心態,專注於自己工作,但沒有其他project在經營的人,容易變得太執著或鑽牛角尖。

回想那些在你心中可能會被稱為「工作狂」的人,大部份都是專注但不多工的這種類型:他們對自己負責的事情十分專注,但因為也就只有這件事情對他是重要的,因此全神貫注,一有事情不在預料之內心情就大受影響;通常他們也無法專心聆聽別人的對話,總是有點心不在焉地與人共處。

立馬開始!稍微「強化」你的「嗜好」,反而會帶來生活「平衡」的邊際效益。

多工又專注的人,絕對不是指每天焦頭爛額的工作狂,也不是心猿意馬的投機客,他們總是試圖把每段時間的付出都「認真地對待」而已。

當然,在公司的工作之外,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也想要充滿挑戰性的創業目標或是各式各樣的專案,大部分的人有的是自己的「興趣」,例如運動、藝術、音樂、語言等等,但通常都停留在「嗜好」的階段。如果能把這些「嗜好」的強度強化,轉換成為「目標」──例如將跑步的興趣,轉換為「參加並完成有名的路跑」的目標;彈琴的興趣,轉化成「練一首歌在尾牙一千人面前表演」;對語言的興趣,轉換成「考一張語言檢定證照,甚至是翻譯一本書」的目標──這些都比起嗜好,更能成為你「多工」的專案,帶來平衡與健康的心態。

從嗜好轉換而來的目標,運用得宜,也幾乎都能夠與工作相呼應,成為相輔相成、互相提攜的同心圓project:在尾牙上表演,說不定能開拓公司的人脈,讓大家認識不同一面的你;學習自己有興趣的語言到一定水準,在外國客人來訪時,極有可能成為幫公司「破冰」的好工具。

多工的人生不一定灰暗又忙碌,而太過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人,人生也不一定就比較成功。大家都聽過「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憑什麼我們要公司這份工作,過分左右你我的感受和心情?讓我們從上班這份工作,與下班放鬆的生活之間,找到幾個自己有興趣的Project與目標,點綴與提升自我,成為下一次聚會時,那個多工又專注,神采奕奕,有無數有趣故事可以分享,讓大家回味無窮又欽羨的人。

(作者為劍橋大學碩士,任職於新加坡網路新創公司,曾任職台灣物聯網公司)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發表新回應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2.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3.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