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幫幫忙〉─主持人林宏文學長

為提升台灣創新之國際能見度,並推動國內的創新創業風潮,由交通大學與MIT Media Lab合作舉辦的未來綠能及智慧行動車暑期工作坊,已於八月中圓滿落幕,來自國內頂尖大學的二十七個團隊歷經五天的實作,已有十三個隊伍成功晉級,獲得十月份MIT工作坊決賽資格。
在這場為期五天的科技盛宴中,除了有交大教授分享關於無線智慧感測、大數據、智慧行動車、機器人及物聯網設備用電效率等五大議題,MIT專家發表有關智慧行動車、智慧城市與智慧物流等專題演講外,也有來自工研院,義隆電子及宏碁公司等產學研究界的專家與學者,共同就智慧車輛大未來主題舉行精彩的聯合座談會。
跨領域的創新創意工作坊
主持人︰最近大家對創新創業的事情很關心,很多學校和單位都在推動創新創業的比賽,對整個台灣科技業的創新創業,我想交大肯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年青是創新創業的,特別是大學生或是研究生,他們的創新創業是最重要的力量,他們是最沒有包袱的、最能夠創新的,特別在網路創新上面,這些年輕人有很多的機會。先請執行長分享一下工作坊的整個的內容和後續的效應。
許萬龍︰這次活動一共五天,主題是未來綠能及智慧行動車論壇和暑期工作坊。在五天裡,所有的學員總有27隊全程參與,論壇第一天大概有三百人,我們覺得整個活動收獲很大。所有參加的學生都很開心,活動的工作坊很刺激,不會有很沉重的壓力讓他們工作,本來創新跟創意的過程,就是在沒有壓力低下才能不畫地自限。
我們覺得在這個活動裡面達到這個效果,我們也很開心。特別這次活動找上了MIT,這家世界的頂尖大學,透過7位從美國過來的科學家,也有一些是研究生,他們展示一個跨領域的部份,讓我們看到MIT的mentor,非常有自信,也很樂意助人,也很願意co-creation共創。在這樣的氛圍下影響學生,我們27隊的學生,九成以上的團隊都是跨領域,不是全部都來自同一個班級、一個系所。在跨領域的彼此討論的過程,發現不一樣的背景都可以針對一個主題,產生更好的方向。這樣也激發他們可以往新的題目前進,創意的部份能夠想的更透徹。
頂尖大學生研究團隊與配套
主持人︰先跟我們介紹一下27個團隊,是來自哪些學校?
許萬龍︰27個團隊是來自7所大學組隊而成,台、清、交、成佔了百份之八十以上。另外三所學校是台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和長庚大學,幾乎都是台灣頂尖的、最好的學校組隊來參加。
主持人︰過去我們參加這個工作坊,五天其實不算短的。這些團隊在五天內要把他們的project做出來,他們如何在一個比較緊張、有限的時間裡完成,這也是有一定的壓力吧?
許萬龍︰是的,所以我們安排第一天是論壇,第二天早上mentor要讓各隊有一分鐘的speech,講他們的想法。我們可以從討論的過程裡面,看看彼此之間有沒有更好的想法互相激盪。另外我們為了達到效果,我們有準備一個mega space,裡面有12台3D printing、2台雷射切割機和一些相關的設施,讓學生動手去做。使得學生學習,不只是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要透過務實的prototyping把想法落實下來。我們就在這樣的過程,透過mentor的鼓勵、團隊之間的思索,找出一個prototype,然後把它完成。所以到後面幾天的部份,很多的團隊都工作超過12點,犧牲睡眠,在最後一天把最好的成績呈現出來。看到學生這麼大的熱忱,我們也很感動。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會評出團隊的名次,被挑選的團隊還會有到國外參觀、見識的機會?
許萬龍︰我們會在27隊裡面篩選出13隊入圍,其中在第一階段表現最好的,並獲得最佳創新獎、最佳潛力獎和最佳團隊合作獎的3隊學生,會有兩個月讓同學把他們的想法做得更完整。在兩個月的時間,MIT的mentor繼續用幫助各校的學員,在10月16、17日為最後的比賽,比賽後會分第一梯次、第二梯次再篩選4隊,每一隊有兩個以上的學員會獲得去MIT交流的學習機會。經濟部和教育部會籌組旅費。
主持人︰我想執行長在這過程中也跟學生互動很多,你覺得現在的學生們已經有能力把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變成產品,而且做得很好嗎?
許萬龍︰目前因為有一些篩選,基本上他們都已經有一個主題,才來報名工作坊的,所以有一半團隊是有備而來的。我覺得那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更看重的是,這樣的一個活動怎樣令學員運用創意、創新,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用科技來連結。因為MIT的Media Lab本身是一個跨領域非常多的地方,幾乎每一個mentor都是跨兩到四個領域,所以基本上找出來的解決定案,可以幫助整個社會和每一個人。
主持人︰你提到有一些團隊會換題目,可能在大家給他們建議和修正過後,就會想要換另一個題目?
許萬龍︰我們跟mentor和學生的互動也蠻多的,原則上mentor比較不會限制學生的想法,但是mentor會一直要學生想更大一點,不會去想很小的問題,因為未來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的事。可是學生往往沒有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大部份都是解決一個近期、一年或兩年的問題。所以當學生開始會去發想的時候,更多的潛能就可以被激盪出來。
主持人︰把問題想大一點,然後解決大問題,價值才會更大。這是一個很好的概念。
向MIT Media Lab的跨領域和教學模式取經
主持人︰MIT Media Lab這次有7位研究員和研究生參與,並扮演重要的mentor的角色。你自己在裡面的觀察,你覺得學生有得到怎樣的啟發?得到怎麼樣的激力?
許萬龍︰依我的觀察,可以分為幾個部份,我個人在其中也學習很多。MIT的mentor都很有自信,但不是驕傲的自信,而是專業的自信。他們都很平易近人,也很樂意與學生分享自己所知的,只要學生有問,他們一定必答。這樣的過程因為Media Lab在建築與設計學院之下,很多跨領域,所以每一個mentor都有跨領域的意願,也激發學生可以從跨領域裡面找到不同的solutions和產品、服務,解決未來的科技,找到更多可能的方向。
主持人︰自信很重要。MIT的代表有部份只是研究生,我們這邊的參與學員有很多也是大學生和研究生,所以雙方年齡其實差不多。但你會感覺到台灣的學生自信心會不夠。也許這跟專業有沒有跨領域有關,這方面需要多加加強。
許萬龍︰以我們這一次的主題,綠能與未來行動智慧行動車,這部份其實跨了很多領域,mobility跟整個運輸有關係,也跟能源有關係。車子在運輸的過程,跟建築、Big Data怎麼分析、User Interface,涵蓋的面向是很廣的。MIT Media Lab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早期Media Lab很重視demo,他們有一句口號︰「Demo all die」。最近幾年,他們已經更改了,改成deploy,變成不只是在實驗室能夠模擬,而是可以在場域裡面,讓真正的使用者參與其中。整個示範的場域是有用的,最後會被人接受的。
主持人︰也就是更重視研發的使用價值,技術能夠真正地應用出來。demo只是demo而已。對於MIT Media Lab,你說不只學生有在學習,你個人也在學習,也覺得交大有些參與其中的老師、教職員都有在一同學習。
許萬龍︰他們會一直鼓勵學生,No stupid question,也一直要求學生想大一點、遠一點,且不會直接給學生answer。我們以前都習慣有標準答案,但是未來,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等於未來的部份是跟人有關連,深入connectivity和engage的部份,面向就變得很廣了。
激勵、啟發是創新創意的關鍵動力
主持人︰我們好像在最後一天設計了一個farewell party,聽說蠻感人的?
許萬龍︰時間很有限,一眨眼四天就過去了,第五天就要總結,就是要完成最後的demo和比賽。我們讓每一個學員寫一些心裡的話,感謝這些mentor。學員出以真心的感謝留言,都叫mentor很感動,每一個都收到很多學員的留言。另一部份,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活動,給每一個學員準備了一張信紙和信封,寫信給他三年後的自己。我們希望學生懷抱着理想過來,有一半的人願意創業,勿忘初衷。可能一個月後、一年後,這個夢想就忘記了。希望這個實踐的過程,這個心血留在交大這邊,我們答應他們三年後會回寄他們,他們會收到自己的信。他們很感謝有這個活動,mentor也問為什麼會想到這個部份?覺得這個是紀錄他們這個此時此刻,自己的一個想法和感動。作為交大一個活動的策劃人,我希望各校前來的精英學員,讓各校能持續關注。以交大為例,我們承辦這個活動,就想長期追踪這27隊,相信會有最棒的創業家出現,可以改變社會、改變台灣,也為他的學校發光發熱。
主持人︰這些學生都是主動報名,基本上在創新創意上已經有比較強的企圖心,而且這次是在暑假舉辦,一般人都已經跑出去玩了,他們還願意來這邊呆了五天、完成一個project。這些學生是蠻值得被鼓勵的。
許萬龍︰一開始的時候報名其實反應不好,因為工作坊在暑假,而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活動。我們那時候就透過MIT動員,幾乎所有跟這領域有關的全國教授聯絡,能動員的部份都動員了。以交大為例,就請求各院院長去邀請他們的學生,甚至有些團隊是被老師assign過來的。雖然一開始有些心不甘情不願,後來就因為發現收獲很大,抱怨就不見了。我們就發現,學生是可以被感染的。看到MIT的mentor和交大的產學中心仝人也全力地投入到活動裡,大家都付出很多心力,希望讓所有的學員都能夠滿載而歸。
主持人︰學生和很多人都一樣,要用激勵的方式,強迫一定會做不來。要激勵他,讓他自己真的覺得喜歡、很想去做,這個才是創新創業成功的關鍵。
許萬龍︰這個部份也對交大所有的老師一個很大的提醒,不是靠考試、靠命令叫學生來follow,而是要怎樣inspiration啟發他,產生主動的學習和追尋。未來在教學也好、創新創業也好,活動跟輔導的時候,真正能夠打動學生是inspiration。
主持人︰難怪執行長說到,老師們自己也有所收獲,反思以後的教學和做研究,我們都可以汲收一點點這次活動的感動。把這些感動轉化為實際日常生活的應用。這應該是這次活動最重要的收獲。
未來創新創意的方向︰產學整合、技術分享
主持人︰交大創業育成中心從1997年開始,到現在有130家進駐的團隊,接下來要怎樣再繼續推動台灣的創新創業發展?
許萬龍︰我們是希望能夠培育出一流、最好的公司。我們覺得創新的能力在台灣,還需要繼續加強。所以希望校內資深的、有能力的教授,更多的來幫忙創業團隊。我們現在每年有10家,繼續會增加,希望能培養great terminate,進入到國際。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學校可以更鼓勵師生創業,讓最好的實驗室、學生在校內就組成跨領域的團隊。交大有11個學院,我們每年培養5家師生創業的公司,未來希望可以增加到10家,重點不是加速,而是希望可以打造一家偉大的公司。從交大一些的頂尖大學開始,不只起一個示範作用,更是對台灣的創新創意有所幫忙,加深與科學園區的產學合作,讓學校的研發能力能夠更大地釋放出來。
我非常感謝這次MIT的活動交由交大主辦。基本上行政院已經把空總空軍基地轉化為創新的基地,它希望這基地能讓法人、學校、NPO,更多的去做deployment,很更創新的活動在這試驗的場域舉辦。就台北而言,公司的設立在文創園區像華山、花博;對新竹而言,我們也希望很多的創科系需要被支持和幫忙,交大有很好的設計,像是應藝所、建築所,MIT Media Lab部份個別的技術,交大也都擁有。交大可以做更多更活潑的整合,像MIT Media Lab的實驗室就有超過100家公司的spring up出來,從1980年開始越做越好。他們用數位科技解決應用的問題,關注社會包括小孩的學習、個人事務等等,關切的面向非常廣泛。對交大而言也是很好的學習。
主持人︰我們交大是不是也該推動像MIT Media Lab的整合中心?我想創業育成中心已經做了一些事,我們可以把這樣一個的model引進台灣來,這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許萬龍︰事實上交大的老師經過這次五天工作坊後,就在思索空總這個基地怎樣做到更大的活化。交大等於是在引導企業,企業的題目是一個實際的,它沒有很多的投資、應用。如果直接幫助,不只為了創意創新,而是創業能夠結合資金和業界來幫忙,有更多好的公司、各個產業的多元技術,讓台灣的學校或想創業的人可以利用既有的技術,做出更好的應用。利用空總這個基地,可以做更多的嘗試跟推動。
最近上任的張懋中校長,他很喜歡引用一段話︰「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簡單來講就是透過合作,或是共創,大家可以走得更遠,而不是單打獨鬥。要解決台灣目前的問題,無論是創新或是創業,更多的是部份是要一起來面對、解決。
節目分享:http://www.uni967.com/newweb/index.php?menu=2&page=2_1&ID=11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