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IMF)本周一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成為第五個貨幣,明年十月生效(大陸稱為人民幣入籃);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的權重預計為10.9%,僅次於美元的41.7%與歐元的30.9%,超越英鎊的8.1%與日圓8.3%。
人民幣入籃宣布後,有部分評論人民幣會因國際需求增加而升値,促使金融機構趁勢銷售人民幣相關商品。做上述的評論、行動,若未仔細推敲人民幣入籃意義、效應與風險,並不適當。我們要特別強調,目前SDR貨幣籃子的美元、歐元、英鎊、日圓早已經匯率自由化、該國資本進出無管制,但是人民幣都還未具備。
人民幣入籃的意義為何?當IMF會員國償付國際收支逆差、償還IMF貸款,透過SDR機制,對人民幣需求將增加,同時亦因此人民幣可與黃金、其它籃子貨幣,充作各國央行的外匯準備。然而明年十月,人民幣就會被國際使用與成為各國央行的外匯準備?
人民幣入籃後,各國央行外匯準備要從美元、歐元、英鎊或日圓,逐漸增加人民幣,必須隨著國際貿易帶來外匯準備的新需求,或是在不造成金融市場重大波動下逐步轉換。目前人民幣匯率仍在人民銀行的掌控,資本帳自由化也剛在試點,人民幣自由交易與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截至2015年9月,IMF共創建並分配給會員國的SDR約2,800億美元,因此即使人民幣被會員國完全使用,目前金額亦不算大。
目前每日人民幣外匯市場兌美元交易價幅度,設定為中間價之上下各2%,因此人民幣匯率仍受管制。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推行新的中間價報價機制,改由造市商參考前一個交易日人民幣收市價,考慮外匯供需情況,以及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上海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人民銀行宣稱新機制由市場決定開市中間價,減少行政干預,提高匯率彈性。但此機制使得人民幣相對美元匯率收盤貶值幅度擴大,迫使人民銀行於8月13日召開記者會強調是進行人民幣匯率的校正,而非競貶,並宣稱已完成校正工作,更駁斥貶值10%的謠言。由此可見,大陸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還在摸著石子過河,亦顯示人民幣外匯市場是十分敏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