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鬼:400年前東南亞人在臺灣
2017/07/06 16:12:19 聯合新聞網 石文誠
文/石文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根據政府2017年5月底公佈的統計資料,現今臺灣已經有為數超過64萬7千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臺灣社會的東南亞地區外籍移工,主要來自4個國家: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但移工常被臺灣社會貶稱為「外勞仔」,他們是在1990年代以後,因臺灣開始引進大量外勞,而開始來到臺灣工作。不過事實上東南亞籍的移工,不是這一、二十年才來,早在將近四百年前,已有一批東南亞的移工,當時被閩南漢人稱為「烏鬼」,跨海來到臺灣工作。
臺灣最早的「外勞」
所謂「烏鬼」,中國明清時期文獻說「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平地」。寫《臺灣通史》的連橫曾說「烏鬼」是非洲的土人,也就是黑奴。事實上,17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荷蘭人、西班牙人來到臺灣的「烏鬼」,大多是東南亞地區的南島原住民。這群被歐洲人帶到臺灣的東南亞原住民,可說是臺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外勞」,他們多數擔任奴工、兵丁、水手等勞力工作,用當代的區分與用語來看,東南亞人依舊是藍領,歐洲人也一樣是白領。
17世紀西班牙人在北臺灣時,大量引進來自菲律賓的原住民,其在臺人數甚至超過西班牙人。幾百名在臺的菲律賓「移工」主要從事奴隸、工兵的勞役工作。當時西班牙的傳教士頗為同情在臺工作的菲律賓人處境,提到他們辛苦工作不但沒有報酬外,西班牙人還經常無理地打他們,而他們離開家鄉已經有7年的時間,一直無法回家與妻小見面。當時曾有多位菲律賓原住民因無法忍受西班牙人的奴役壓榨成了所謂的「逃跑外勞」。他們往南逃跑到荷蘭人所在的臺南,也有人跑到臺灣的山林中躲起來。
東南亞人在臺灣
其實早在歐洲人來到臺灣前,已有來自菲律賓的人在臺灣居留了。1623年荷蘭人來到臺南佳里地區調查後所寫的報告裡,提及在島上遇到來自馬尼拉的人,他因船難而滯留臺灣,並在此娶妻生子,成了臺灣人。馬尼拉人住居臺灣,反映了西班牙人在1571年據有馬尼拉之後,更加活絡了中國閩南地區往返馬尼拉的航線,以及也開闢了航經臺灣東岸的西班牙大帆船航線,位於航道所經之臺灣,難免會有來自菲律賓的人駐足。
17世紀在臺南的荷蘭人,也引進為數不少的東南亞原住民,特別是印尼班達島人,他們命運也多數是被迫成為奴工,有些班達島人是擔任兵丁工作。1662年荷蘭人戰敗離臺後,班達島人也被鄭成功所接收,甚至還組了一個人數可能有7、80人的步槍隊,成了最早期的外籍傭兵。之後鄭氏東寧王國在臺灣,宮廷內也有不少的「烏鬼」奴僕。

先人來自四方
回顧16、17世紀的臺灣歷史,我們看到臺灣與東南亞世界的互動關係其實早已發生,早期的東南亞人有的短暫來臺工作,也有人成了逃跑外勞就此滯留臺灣,也有人在此娶妻生子。追溯起來的話,也許現代一部份臺灣人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幾百年前來到臺灣的東南亞人!

相關新聞
大師的動人小品:蕭泰然思念故鄉的〈點心攤〉
2017/12/25禁錮的身、自由的歌:白色恐怖受難者歌曲
2017/12/11沉思火燒島—被流放的青春
2017/11/20關在外面的家人:柯旗化的獄中家書
2017/11/06921地震與東勢巧聖仙師廟的重建
2017/10/16從神話傳說到救災體系:臺灣地震簡史
2017/10/02是誰在讀書(下)
2017/09/18是誰在讀書(上)
2017/09/04做水災不驚!「扛厝走溪流」台江生活記憶
2017/08/21從日式宿舍化身文學地景──齊東詩舍的前世與今生
2017/08/18阿瘦、苦酒、吳樂天——空中的商業戰爭
2017/08/07臺灣原住民百年生活變遷
2017/07/25甜蜜蜜、相思河畔、梭羅河之戀......印尼船歌蕩漾臺灣
2017/07/18兩種台灣觀點:日記、報紙與詩作中的「安重根槍殺伊藤博文事件」(下)
2017/07/17兩種台灣觀點:日記、報紙與詩作中的「安重根槍殺伊藤博文事件」(上)
2017/07/10烏鬼:400年前東南亞人在臺灣
2017/07/06在「一吼居」綻放文學光輝──鹿港文人周定山
2017/06/28「他們」的時代困境──不同世代的臺灣男人
2017/06/26風車,吹送新氣息——楊熾昌與風車詩社
2017/06/19是英雄、還是罪犯?臺灣不同時期「衝破界線」的人
2017/06/13遼河依然滾滾,當生命之舟翩然駛離──追憶紀剛先生
2017/06/12砲彈箱上文學夢──劉慕沙和朱西甯的愛情與人生
2017/06/06「傳統」與「現代」並存的臺灣四百年醫療史
2017/06/02廖振富/自由花蕊正萌芽──賴和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2017/05/31博物館,如群星環繞府城台南
2017/05/22品味臺灣百年「茶事」──東方‧美人一千零一茶
2017/05/16「疼痛」土地與人民的心、深深地挖下去──在大地寫作的楊逵
2017/05/15當歷史的風吹過那片馬薩式穹頂──寫在「臺灣文學館舍」建築落成百年之後
2017/05/08許香蘭阿嬤的三個碗:一個麵攤養活一家子的故事
2017/05/03第一次吃「西餐」就打包?從370年前的臺灣人飲食生活談起
2017/04/19牽手行一生──相知相戀於60年代的臺灣知識份子
2017/04/03惡魔島?金銀島?探索邊陲臺灣的「神秘領域」
2017/03/20臺灣割讓後,離開或留下?兩張護照的時代故事
2017/03/06從家庭走向社會——看見臺灣女人的百年身影
2017/02/20葫蘆裡賣什麼藥?臺灣「電台賣藥」的輝煌年代
2017/02/06老兵返鄉:一段最漫長的回家之路
2017/01/30玉山衛生紙:戰後供應近乎全臺「衛生紙」的家族
2017/01/23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臺灣擺攤百年發展史
2017/01/16臺灣錢的歷史——原來17世紀臺灣早就用錢與國際接軌
2017/01/10臺灣淘金夢:發財和幻滅的故事
20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