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新英文文學-跨越疆界:盎格魯-愛爾蘭文學與民族認同-後殖民身份認同:書寫政治與情色愛爾蘭:兼論九十年代台灣政治小說(III) Anglo-Irish Literature and National Identity: Post-Colonial Identity: Writing the Political and Erotic Irelan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Contemporary Taiwan Examples (III) |
作者: | 周英雄 CHOU YING-HSIUNG 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
關鍵字: | 愛爾蘭文學;民族主義;現代主義;身份認同;Irish literature;Nationalism;Modernism;Identity |
公開日期: | 1998 |
摘要: | 從再現的要件(radical of representation)觀點看來,抒情側重所謂無意中聽到的聲音(the overheard voice),而敘述牽涉敘述人(narrator)、閱聽人與故事背後的指涉。相形之下,論者咸認為傳統中國美學以抒情為主。唐詩宋詞固然在相當程度上體現物我合一的抒情境界,而書法繪畫亦無不以境界之經營為主,即使討論小說、戲劇也都有人從抒情的觀點切入(詳情請參考英文摘要I)。這種局面維持了幾百年,到了十七世紀,由於工商勢力抬頭,士紳與庶民關係產生變化,抒情傳統因此變形,甚至式微(呂正惠),而敘述的活力也相對有了增長。十七世紀以降中國現代性(modernity)的發展軌跡,也不妨從敘述模式的演變來著眼,並具體探討個人與社會、歷史,甚至與自身之間的辯證關係,而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僅能在實證的層次上,重描四百年來文學的演變,更能在理論層次上看現代中國的主體性,如何與社會歷史之間發生互動,並更進一步確認中國現代性之特色。本計畫擬分三年進行,逐年透過個案的研究,由點而線,描繪中國敘述傳統之現代特性。第一年研究以《三言》、《二拍》為主(旁及若干傳奇創作),透過士紳及庶民與社會的互動,看敘述如何由寫實的功能,轉變為主文本與次文本的對話(如《賣油郎獨占花魁》中幫襯與復姓歸宗之相互滲透)。第二年看五四作品(與少數三○年代寫作),特別著眼於知識份子的浪漫(李歐梵)情懷,並具體著眼於魯迅、老舍、沈從文、茅盾等人之短篇小說,討論個人與歷史、鄉村與都市、男性與女性等等之二元對立,此階段研究冀能對中國現代主義(modernism)與現代性有所評述。第三階段研究一分為二,並作交叉比較。大陸方面檢索文化大革命之後的尋根作家(如韓少功、莫言與殘雪等)看歷經浩劫後,人性甦醒初期所見之各種亂象。台灣方面以後解嚴之作家(如黃凡、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為主,企圖勾勒後工業、後民族主義時期的圖像,除了看社會與歷史之外,並探討作家如何反思自我,應用各種敘述(包括反敘述)策略來再現自我。(詳情請參考英文摘要I與II部份。) |
官方說明文件#: | NSC87-2411-H009-006-B5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536/95130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353038&docId=62996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Research Pla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