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以電漿製備Ni奈米顆粒與其在HfO2/Ni/SiO2堆疊上之電容效應
Plasma process of Ni nanoparticles fabrication and its capacitance effect in HfO2/Ni/SiO2 stacks
Authors: 高珮玲
郭正次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Keywords: 非揮發性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氫電漿;Nonvolatile memories;flash memory;H-plasma
Issue Date: 2007
Abstract: 在快閃記憶體的可能應用中,成功開發電子迴旋共振化學氣相沉積(ECR-CVD)氫電漿處理以形成鎳奈米懸浮閘顆粒的製程,其目的為降低製程溫度、提高顆粒密度及改善顆粒尺寸均勻性問題。首先,在7.5 nm厚 SiO2之矽晶片上鍍上非揮發性記憶體之懸浮閘材料(Ni)。接著在經由改變不同氫電漿參數,如時間、偏壓、微波功率、溫度等,對Ni/SiO2/Si堆疊結構進行ECR-CVD氫電漿處理。然後,將某些已經過處理之堆疊,鍍上控制氧化層HfO2及鋁閘極,來形成Al/HfO2/Ni/SiO2/Si/Al堆疊。使用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技術、原子力顯微技術、高解析度穿透式電子顯微技術、X光電子能譜技術及電容電壓量測系統等,去探討經過每個製程步驟後試片的結構及性質。從實驗結果,可獲得下列結論。 對電漿蝕刻溫度的影響而言,蝕刻的溫度(300oC ~ 470oC)對鎳奈米顆粒的尺寸均勻性並未造成明顯的影響,但較低溫度形成的鎳奈米顆粒密度會稍微提高(高達6.0×1011 /cm2),且可減少對穿隧層產生的可能性破壞或是反應形成矽化物。換句話說,製程溫度(300oC)遠低於文獻上提過的溫度(~500oC)。 關於電漿蝕刻時間對於鎳奈米顆粒密度及尺寸均勻性而言,電漿主要可熔化鎳薄膜以形成奈米尺寸的島狀物;然而蝕刻時間拉長時,會使得較多的小島狀物聚集成較大的顆粒,或是蝕刻時間太久(~10分鐘),鎳原子被轟離基材表面,因而造成顆粒密度的下降。目前,若要產生最佳鎳奈米顆粒密度所需之最佳蝕刻時間約為3分鐘。換句話說,相對地可儲存的電子電荷密度可達4.5×1012 cm-2,在掃描偏壓為±12 V時電容記憶視窗開了4.5 V。
URI: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518501
http://hdl.handle.net/11536/38740
Appears in Collections: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