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 台灣電信網路互連訂價模式之建立與應用:CT-2案例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Pricing in Taiwan: The Case of CT-2 |
Authors: | 曾台吉 Tseng, Tai-Jyi 楊千, 許志義 Chyan Yang, George J. Y. Hsu 管理科學系所 |
Keywords: | 電信網路互連與訂價;網路外部性;臨界眾數;有效元件訂價法;非線性訂價法;網路互連與訂價之管制;Interconnection and Pricing of Telecom Networks;Network Externality;Critical Mass;Efficient Component Pricing Rule, ECPR;Nonlinear Pricing;Regulation of Interconnection and Pricing of Networks |
Issue Date: | 1996 |
Abstract: | 我國電信網路之互連(Interconnection),是交通部特許經營的民間新 進電信業者之網路,依照電信法之規定,與現有的中華電信公司的網路銜 接,以提供完整的端對端電信服務。由於互連之後,新進業者將使用中華 電信之網路,因此產生網路互連接續之計價問題。中華電信公司在前身電 信總局時期 ,曾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進行相關研究。該院於85年11月完 成「我國電信事業接續費用和普及化基金之研究」期末報告。在電信總局 之同意下,中華電信公司依據台經院之建議,對新進的電信業者,以兩部 訂價方式,計收網路互連接續費用。本研究之目的,是在中華電信公司現 用的訂價模式上,參引網路互連、互連訂價及管制法規等相關文獻,以尋 求更具效率的改善之道。 本研究分為五章,除了第一章的緒論外,第 二章為有關網路經濟學、訂價理論與兩者的管制方面的文獻回顧。其第一 節為與互連有關的網路經濟特性的探討;第二節為網路互連訂價理論的彙 整。第三章研討中華電信網路之現況,並包括網路架構及其經濟特性,與 資費管制制度之初探;隨即參考台經院(民85)報告,並配合實際情形,探 究其網路互連訂價之理論背景、形成過程、及最終模式。第四章係針對第 三章所得之模式,先建立效率分析架構,再於此架構上,參考相關文獻, 引入自我選擇與外部性限制條件,對前述模式加以分析。最後再以國外之 類似案例,配合上述分析所得,選擇較理想的改善方法。第五章提出本研 究之結論與建議,並建議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可行方向。 本研究發現, 中華電信公司現行網路互連接續費用,係採取兩部訂價法(Two-part Tariff)。雖然以分級訂價法(Block Tariff)可以改善其配置效率,但因 網路互連涉及中間產品,使用分級法會影響互連新業者的成本結構,故不 適用。但如善加應用網路互連新技術如自動發話識別(Automatic Number Identification)與中繼器計費(Trunk Billing),使中華電信可獲得新業 者之發話用戶資料,等於向其出售最終產品,故仍可利用分級法訂價,來 達到改善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 |
URI: |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NT850457008 http://hdl.handle.net/11536/62166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The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