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边缘”或“潮流”─从“银铃会”讨论跨语一代的发生与发声 "Margin" or "Trend'– On the Generation Crossing Language Boundaries, Voices From "Yin-Lin Association" |
作者: | 张瑜珊 Chang, Yu-Shan 刘纪蕙 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
关键字: | 战后初期;银铃会;边缘草;潮流;跨越语言;四六事件;省立师院;1945-1949;Yin-Lin Association;Generation Crossing Language;Margin;Trend |
公开日期: | 2009 |
摘要: | “银铃会”是少数跨越战前战后的文艺团体,其刊物《ふちぐさ》与《潮流》不仅见证了创作者们从赋诗吟咏的少年走过战时烽火,走向战后初期灿烂的文艺活动,也同样见证他们转换书写语言的练习。本文起于对于“银铃会”的追问与“跨越语言一代”的思考,试图展现其在文学史位置上的立体样貌。讨论的面向包括:深入分析《ふちぐさ》与《潮流》及其生成背景的探究,由作品的讨论指出“银铃会”所呈现的特质样貌,其所关怀的焦点与议题,与创作者们如何回应时代并提问。吟咏写诗的少年在边缘的角落唱了什么歌?热血沸腾的青年又如何在战后初期的社会里鸣放旋律?“银铃会”是他们交会的处所,同时也是告别彼此的路口。他们各自的曲调独特,却也唱出某些相似的风格,或有耽美感伤,细腻浪漫,也有理性节制,积极写实。他们的存在何以重要?何以开启对于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别于线性发展的承先启后观念,将带领我们如何观看“银铃会”沿路的风景?始于这些发问,首先针对战前影响“银铃会”成员教育养成的国语教育与短歌俳句进行说明,指出他们接受完整日语教育下所获得的养分。进入战后初期,则依《潮流》内容划分为三大分类说明,并梗概战后初期与《潮流》密切相关的议题,包括战后语言政策与环境的描述,杂志创刊热潮的言论风气,与其时接收现象的期待与失望,对殖民记忆与奴化论述的反驳,而热切的理想也燃烧于跨海而来的学潮,造成的“四六事件”更是终止《潮流》的主因。 因此,本文目的在于观察“跨越语言一代”的作家交会于“银铃会”时所呈现的样貌,或存有浓烈感伤,耽美浪漫,强调知性思考,对时局的反思与回应。并指出“银铃会”成员们之于台湾文学领域中的重要象征,从其间杂中日文参差不齐的作品,伤春悲秋的拟仿练习,初学中文的直白生涩,对自身省思,对社会凝视,皆使“银铃会”不仅是一个单面的存在。从《ふちぐさ》至《潮流》,所意谓的究竟是从“边缘”至“潮流”,还是走入充满多样意义的“边缘”?基于同人性质的“银铃会”,在战前战后各位于什么样的位置?又在这样的“边缘”里如何持续创作与书写?本文不仅见证战后初期的环境,也见证“银铃会”成员们创作历程中的改变,同时发现了文学史无法收束成一幅凝滞的风景卷轴,而成为通往每个生命的入口,正如“银铃会”也不仅是某个具有独特时空意义的文学社团,而成为成员们告别的拐角与路口。 |
URI: |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549506 http://hdl.handle.net/11536/41403 |
显示于类别: | Thesis |
文件中的档案:
If it is a zip file, please download the file and unzip it, then open index.html in a browser to view the full tex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