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身体的清洁与戒严:从1946~1947年台湾防疫案例以及语言模式谈起 Cleanness and Censorship of Body:From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to the Model of Language in Taiwan (1946~1947) |
作者: | 袁瑨璇 刘纪蕙 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
关键字: | 战后台湾(1946~1947);传染病史;排除异己;恐惧;清洁;语言模式;1946~1947 Taiwan;the epidemic history;others;fear;cleanness;the model of language |
公开日期: | 2007 |
摘要: | 本论文透过1946~1947年间的霍乱与鼠疫大流行的例子,结合医疗史与庶民文化的观点,来探讨疫病爆发期间,刊登在报章杂志的防疫论述中所呈现出清洁与排除的问题,以及在文化上的意义。 战后的台湾呈现出求新求变的社会氛围,其一为战后新秩序的重整,包含政治、经济、民生与文化等面向,其二则是来自于1946年所爆发的霍乱与鼠疫之际,社会大众在承袭日治时期的公共环境卫生论述,而对新政府提出卫生、医疗以及疾病管制的要求。这两股声音相互支撑,彼此镶嵌,在追求科学、进步、效率的改革风气之下,疫病的管理亦赋予政府以公权力介入民众公、私领域的正当性。 再者,藉由讨论防疫政策中的作法与概念,如隔离、防堵、封锁线,深入探讨防疫体系中的疾病语汇如何从科学论述,转换成为具有排除性隐喻的语言模式,加强封锁、区辨、监控的排他性。并透过视觉遮蔽来形塑“想像视域”,造成民众对于不知名的异质他者的恐惧,强化彼此之间的猜疑,达到区分、辨识、清洁与排除的功能。 从以上的角度来看,1946~1947年间的疫病大流行,不再仅具有公共卫生史的意义,而是在承受一个病毒传播者的罪名之下,异质性他者再现了社会中以“洁净自身”之名,重新界定“洁净”的同时,只是突显出社会(身体)内部矛盾与清楚疆界的“对象”。此外,1954年推动的“文化清洁运动”亦“复制”疫病期间所建立的模型,而成为样板,将之任意抽换,形塑出各种视之为“敌人”的病菌,从身体的监控到思想的戒严,环境的清洁到文化的清洁,成为恐怖时期排除异己的既定模式,而形成文化政策公卫化的现象。 |
URI: |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249510 http://hdl.handle.net/11536/77482 |
显示于类别: | The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