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 |
作者: | 白承旭 NCTU Press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關鍵字: | 文化大革命 |
公開日期: | 2014 |
摘要: | 文化大革命的展開原是為了解決黨與社會主義體制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革的研究和闡釋,中國學者自身的發言,由於受到政治的限制(文革研究在中國大陸至今還是個禁區)是很不充分的,因此,占主導地位,最有影響的還是西方學者的聲音,以至於今天一些中國年輕人主要是依照西方闡釋模式來理解中國文革的。……現在,通過白承旭先生著作的中譯本,我們終於聽到了既在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傳統上不同於中國,但又與中國同屬於發展中國家,並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現實關聯的韓國學者的聲音,這可以說是期待已久。-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藉由對文化大革命的分析最終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思考:為什麼再怎麼憤怒、不滿、抗議,此時此地的人間不平還是繼續深化?正如同作者想跟南韓知識界說的,也是1867年的卡爾.馬克思要跟德國人說的:這裡說的,正是閣下的事!-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本書以理論性思考的深度及詳細的脈絡疏理,對文革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描繪出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並提供進一步理解的重要切入角度。-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
URI: | http://press.nctu.edu.tw/press-tea/books/2-2.aspx?sn=191&vsn=0 http://hdl.handle.net/11536/33027 |
顯示於類別: | 交大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