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語言
dc.contributor.author張瑜珊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Chang, Yu-Sh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劉紀蕙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1:26:06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1:26:06Z-
dc.date.issued200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549506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41403-
dc.description.abstract「銀鈴會」是少數跨越戰前戰後的文藝團體,其刊物《ふちぐさ》與《潮流》不僅見證了創作者們從賦詩吟詠的少年走過戰時烽火,走向戰後初期燦爛的文藝活動,也同樣見證他們轉換書寫語言的練習。本文起於對於「銀鈴會」的追問與「跨越語言一代」的思考,試圖展現其在文學史位置上的立體樣貌。討論的面向包括:深入分析《ふちぐさ》與《潮流》及其生成背景的探究,由作品的討論指出「銀鈴會」所呈現的特質樣貌,其所關懷的焦點與議題,與創作者們如何回應時代並提問。吟詠寫詩的少年在邊緣的角落唱了什麼歌?熱血沸騰的青年又如何在戰後初期的社會裡鳴放旋律?「銀鈴會」是他們交會的處所,同時也是告別彼此的路口。他們各自的曲調獨特,卻也唱出某些相似的風格,或有耽美感傷,細膩浪漫,也有理性節制,積極寫實。他們的存在何以重要?何以開啟對於文學發展史的思考?別於線性發展的承先啟後觀念,將帶領我們如何觀看「銀鈴會」沿路的風景?始於這些發問,首先針對戰前影響「銀鈴會」成員教育養成的國語教育與短歌俳句進行說明,指出他們接受完整日語教育下所獲得的養分。進入戰後初期,則依《潮流》內容劃分為三大分類說明,並梗概戰後初期與《潮流》密切相關的議題,包括戰後語言政策與環境的描述,雜誌創刊熱潮的言論風氣,與其時接收現象的期待與失望,對殖民記憶與奴化論述的反駁,而熱切的理想也燃燒於跨海而來的學潮,造成的「四六事件」更是終止《潮流》的主因。 因此,本文目的在於觀察「跨越語言一代」的作家交會於「銀鈴會」時所呈現的樣貌,或存有濃烈感傷,耽美浪漫,強調知性思考,對時局的反思與回應。並指出「銀鈴會」成員們之於台灣文學領域中的重要象徵,從其間雜中日文參差不齊的作品,傷春悲秋的擬仿練習,初學中文的直白生澀,對自身省思,對社會凝視,皆使「銀鈴會」不僅是一個單面的存在。從《ふちぐさ》至《潮流》,所意謂的究竟是從「邊緣」至「潮流」,還是走入充滿多樣意義的「邊緣」?基於同人性質的「銀鈴會」,在戰前戰後各位於什麼樣的位置?又在這樣的「邊緣」裡如何持續創作與書寫?本文不僅見證戰後初期的環境,也見證「銀鈴會」成員們創作歷程中的改變,同時發現了文學史無法收束成一幅凝滯的風景捲軸,而成為通往每個生命的入口,正如「銀鈴會」也不僅是某個具有獨特時空意義的文學社團,而成為成員們告別的拐角與路口。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戰後初期zh_TW
dc.subject銀鈴會zh_TW
dc.subject邊緣草zh_TW
dc.subject潮流zh_TW
dc.subject跨越語言zh_TW
dc.subject四六事件zh_TW
dc.subject省立師院zh_TW
dc.subject1945-1949en_US
dc.subjectYin-Lin Associationen_US
dc.subjectGeneration Crossing Languageen_US
dc.subjectMarginen_US
dc.subjectTrenden_US
dc.title「邊緣」或「潮流」─從「銀鈴會」討論跨語一代的發生與發聲zh_TW
dc.title"Margin" or "Trend'– On the Generation Crossing Language Boundaries, Voices From "Yin-Lin Association"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社會與文化研究所zh_TW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950602.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