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語言
dc.contributor.author簡于鈞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Chien, Yu-Ch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邱德亮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Chiou, Der-Liang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1:43:02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1:43:02Z-
dc.date.issued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749507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45801-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將19世紀西方旅人的台灣書寫視為進入時代之媒介,擷取旅人於旅行時對身體感受與物質的敘述並進行分析,以此做為貫穿接觸帶(contact zone)與會面點(meeting point)的主要軸線,討論1860-1885年間不同帝國觸角與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種勢力於台灣延伸、交會、流動所產生的接觸帶畫面;並透過旅人實際經驗而對旅行與生活所產生之敘事,展示接觸帶中疆界的模糊特性與多重性,以及作為接觸帶的19世紀台灣之原有且複雜的內在秩序。 本論文透過旅人對19世紀台灣的日常生活與大小事件、物件的多元描述,展示出19世紀台灣多重面貌,並藉由西方旅人於19世紀台灣所遭受的生理與文化兩種身體的脆弱,敘述旅人(相對於台灣的他者)進入台灣之後,與其文化概念上的他者(19世紀台灣)遭遇時,所感受之以多種形式存在的、豐沛的台灣生命力,並以此回視當時台灣立體且複雜的一個切面,進而拆解西方旅人概念中的平面東方。 最後,以兩個事件做為聚焦討論主題:在1867年羅發號事件後續處理過程分析中,本文將多方介入者的敘事作為主要資料,以此為例,討論疆界做為開口的可能性與多重性;再以1884-1885年間清法戰爭北台灣封鎖為例,討論位居疆界邊緣的文化過渡狀態。透過這兩個事件中多方勢力於19世紀台灣的交會,展示多方敘事對焦後所產生的動態歷史片段與接觸帶的活力。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旅人zh_TW
dc.subject遊記zh_TW
dc.subject遭遇zh_TW
dc.subject接觸帶zh_TW
dc.subject會面點zh_TW
dc.subject帝國視角zh_TW
dc.subject他者zh_TW
dc.subject身體感zh_TW
dc.subjectTravelersen_US
dc.subjectTravel Writingen_US
dc.subjectencounteren_US
dc.subjectContact Zoneen_US
dc.subjectmeeting pointen_US
dc.subjectImperial Perspectiveen_US
dc.subjectOthernessen_US
dc.subjectPhysiological sensesen_US
dc.title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台灣(1860-1885)zh_TW
dc.titleRevisit Contact Zone: Reviewing 19th century Taiwan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western travelers (1860-1885)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社會與文化研究所zh_TW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950701.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