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伊貞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若望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4-12-12T02:31:1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12-12T02:31:11Z | - |
dc.date.issued | 200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NT91046200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 http://hdl.handle.net/11536/7074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篇嘗試在名物化現象中,針對引介賓語論元結構的‘對’詞組及出現在相同位置的‘對於’作深入的分析。我們支持Fu(1994)對於名物化的分析結構,亦即用句法的分析,將名物化視為有一動詞組的基底結構,由動詞所投射出的名詞,即名物化,我們發現這樣的名詞組結構在句法表現上有如動詞組的結構帶有論元。 在名物化現象中,由動詞衍生而來的名詞還保有動詞的特性,也就是說動詞需要滿足的論元條件,名詞也要滿足,而名物化會有兩種不同的語意解釋,分別為「過程」(process)和「結果」(result),這支持Grimshaw(1990)對於名物化的看法。 若是當名物化作「過程」(process)語意解釋時,其論元的表現方式就是用‘對’來引介,出現在相同位置的‘對於’是不可出現在此狀況中。 若是當名物化是作「結果」(result)的語意解釋時,‘對’和‘對於’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同的,都是引介「域內論元」(internal argument),扮演「受事者」(patient)的語意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又跟‘對於’所扮演的角色合流。 我們會發現,‘對’其實有兩個‘對’,一個是引介「域內論元」(internal argument)時的‘對’,出現在名物化的結構中;另一個是句子主語對於一個對象的含意,此時的‘對’是出現在非名物化的結構中,而這個‘對’是形同於‘對於’。 最後的發現是‘對’和‘對於’在句法表現上有不同的選擇,‘對’傾向選擇一個純名詞,而‘對於’則傾向選擇名物化的結構。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_TW | en_US |
dc.subject | 名物化 | zh_TW |
dc.subject | '對' | zh_TW |
dc.subject | '對於' | zh_TW |
dc.subject | 過程語意解釋 | zh_TW |
dc.subject | 結果語意解釋 | zh_TW |
dc.title | 漢語名物化現象中‘對’和‘對於’的比較研究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 zh_TW |
顯示於類別: | 畢業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