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metadata record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uthor陳羿安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Chen, I-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劉紀蕙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藍弘岳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Liu, Chi-Hu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Lan, Hung-Yueh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2:38:48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2:38:48Z-
dc.date.issued2013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849504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73749-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由楊雲萍在1940年的協力文學活動、與1970年以抵抗異族為目標的史學研究之間呈現的矛盾為出發點,分析楊雲萍的思想體系、並從楊雲萍思想中的其中三個重要層面: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展開討論。 楊雲萍的文學活動始於19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但作品主要集中於1940年代。不論透過漢詩、古典作品研究、或協力小說,他希望傳達的是文學之於國家、民族文化的「有用性」。他認為文學是文化的一個重要表徵,而文化是一國的根本,因此在他文學活動中的幾個不同向度,與他創造臺灣文化、促進臺灣,甚至是中國往近代國民國家改革的目標並不相悖。 同時期,楊雲萍也開始發展其民俗研究。他提倡民間文學、歌謠與俗諺的採集,以瞭解民俗慣習發生的社會基礎與時代脈絡、並在民俗改革的同時,仍以愛和謙遜的感情珍視之。以鄉土與國家之愛為基礎,循進步觀點改善文化、啟蒙人民,是楊氏民俗觀一個重要的問題意識。 然而,文學或民俗似乎無法解釋楊雲萍最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就是文化與歷史的關係。前述文學與民俗都可被視為一種改造、啟蒙文化的手段,但文化本身之所以如此重要,在於它是歷史存在的證明;有文化與歷史發展的民族,在世界史中才有其位置。此外,回顧楊雲萍以史料角度解讀文學作品與民俗的傾向,我們或許可以認為,在楊雲萍的思想體系中,文學與民俗是支持歷史的角色。 根據George Kerr對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世代論劃分法,楊雲萍身為日治時期的第二代臺灣份子,與第一代如連橫、第三代如皇民文學作家或志願兵等人的最大不同,在於第二代有著較重的啟蒙進步色彩,且致力於融合中國傳統與西歐、明治日本的近代文明觀,以世界和人類為思考單位的調和式啟蒙文化觀,定位臺灣與臺灣文化的位置。然而,楊雲萍較少直接批判或反思近代文明與近代國家的價值觀,且其強烈的資產知識階級之漢人文化史觀,亦使他有別於其他第二代知識份子在臺灣文化系譜中的位置。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楊雲萍zh_TW
dc.subject文學zh_TW
dc.subject民俗學zh_TW
dc.subject歷史學zh_TW
dc.subject臺灣文化zh_TW
dc.subject啟蒙文化觀zh_TW
dc.subjectYang, Yun-Pingen_US
dc.subjectLiteratureen_US
dc.subjectStudy of Folkloreen_US
dc.subjectStudy of Historyen_US
dc.subjectculture of Taiwanen_US
dc.subjectenlightenmenten_US
dc.title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zh_TW
dc.titleGroping for "the culture of Taiwan": Yang Yun Ping's Studies of Literature, Folklore, and History (1920-1970)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社會與文化研究所zh_TW
Appears in Collections: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1. 950401.pdf

If it is a zip file, please download the file and unzip it, then open index.html in a browser to view the full tex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