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保存的政治與展示的經濟:十三行遺址的博物館化
Conservation Politics and Exhibition Economy: The Museumification of Shihsanhang Archaeology Site
作者: 李秉霖
王志弘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關鍵字: 十三行遺址;八里鄉;十三行博物館;博物館化;文化資產;社會運動;Shihsanhang archaeology site;Bali county;Shihsanhang museum of archaeology;museumification;cultural heritage;social movement
公開日期: 2006
摘要: 十三行遺址的過去與現在,正好連繫了文化政治、文化經濟這兩個具有研究意義的範疇。因此,本論文將透過十二年前的遺址「保存」與十二年後的遺址「展示」,來掌握十三行遺址博物館化的過程中,文化政治與文化經濟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保存的政治」部份,將藉由發生在十四年前的十三行遺址搶救事件,來探討文化資產的爭議性格。行動者如何在一場紛擾半年的爭議事件裡,建構出遺址的重要性(文化、政治上),以對抗國家建構的「經濟發展V.S文化素養」框架。 本論文認為,重視台灣本地歷史脈絡與經驗的「本土化論述」,在保存十三行遺址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力量。「行動聯盟」透過「本土化論述」框架的運作,將遺址的存廢問題拉抬到族群歷史記憶的建構問題,並將矛頭指向掌控國家機器的國民黨政權,迫使政府對搶救運動做出回應,保留了部份遺址,運動的迴響也直接促成了國家興建十三行博物館的計劃。 「展示的經濟」從十三行博物館出發,探討以博物館帶動文化產業、振興地方,這種「經濟問題」其中的政治性質。檢視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如何再現十二年前的搶救運動;而博物館統籌策劃的「社區總體營造」,其主要內容為何?對地方又帶來怎樣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由於十三行博物館以考古研究為主題,無法達到縣府「帶動地方發展」的政策想像,故博物館轉而策劃「水岸•社區•博物館」計劃,以生態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為名,對博物館周遭環境進行觀光遊憩空間的打造之實。這個遊憩空間的打造,反映了縣府對八里的規劃,乃根植於「異國浪漫」氛圍的營造,脫離了地方真實的產業文化脈絡。 最後,本論文期許十三行博物館能夠揭開被政治語言、發展願景所包裹的地方,直視被粗暴的現代性力量所破壞的人文生態環境。成為「正視」(face)地方的生態博物館。
URI: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241521
http://hdl.handle.net/11536/77374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152101.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