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語言
dc.contributor.author卓于綉□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劉紀蕙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2:49:04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2:49:04Z-
dc.date.issued2007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24550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7739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的整體架構是以第二章的電影院的空間設置為始,從一○年代電影放映在空地、戲棚與歌仔戲、魔術和廟會共處同一空間的混雜狀況,到二○年代借用日本演劇劇場的混合戲院內映演,直至三○年代,台灣各大都會區開始興建磚造的大型映畫常設館。第三章則接續第二章所帶來的種種畫界與規範,更具體地展現在不同的教化方針上。除此之外,不同的電影雜誌也制定了各種評論準則與方向,其中最為令人注目的即台灣啟蒙知識份子隨著現代化過程而展開的一系列自我教化工作,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自清工作。最後,第四章相對於第三章的教化與啟蒙圖像,從當時國際間頻繁流通的各類影片為始,思考日本與台灣在電影文化史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當時在台灣放映的各類影片進一步理解二、三○年代的影片內容,同時描繪出當時另一個關於電影與其他文藝表演交流混生的向度,並進一步思考電影技術所開啟的空間之內,承載流通的電影文化如何活潑地拓展出的新的感官文化。最後則在第五章以電影文化作為一時代介面,勾勒出可能並非反抗也非壓迫的喜怒哀樂,糾纏與掙扎。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日治時期zh_TW
dc.subject電影文化zh_TW
dc.subject文化建制zh_TW
dc.subjectmovieen_US
dc.subjectcultural instituionen_US
dc.subjectJapanses perioden_US
dc.title日治時期電影文化的建制1927-1937zh_TW
dc.titleA Project of Modernism: Film Cultural in Japanese period 1927-1937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社會與文化研究所zh_TW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550201.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