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二十世紀初中國/台灣現代性論述的政治性重探:視覺?革命?精神分析
The Political Retreat of the Modernity Discourse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and Taiwan: Visuality, Revolution, and Psychoanalysis
作者: 劉紀蕙
LIU CHI-HUI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公開日期: 2006
摘要: 「二十世紀初中國/台灣現代性論述的政治性重探:視覺‧革命‧精神分析」計畫 案的重點在於以中國與台灣「晚清到民國初年精神分析論述中所涉及的政治哲學與 倫理問題作為思考重點,以及此精神分析論述所對應的革命意識以及牽引的視覺再 現修辭。」在中文的脈絡之下,「心」或是「精神」是屬於理與意志的精神層面, 也屬於情感層面,其實更是語言的構築,論述的依托。在現代化的歷史條件與論述 脈絡之下,『心』成為Jean-Luc Nancy 所謂的「內在性」(immanentism)的意識型態 修辭,以及區隔我他的法則。此區隔必然牽涉了疆界的設定以及視覺的修辭。 本研究處理「對於『心』的論述式政治操作」,也就是進行對於此涉及「精神」、「心」 的論述之分析。張東蓀、譚嗣同、康有為、李春生,或是其他同時期的知識份子, 都是本人處理的對象。幾個關鍵概念也需要進行重新定義,包括「革命」(例如 Kristeva 討論的sense and non-sense of revolt 以及intimate revolt 強調其精神分析式 的內在翻轉、回憶、敘述)、「政治」(例如Heidegger, Arendt, Nancy, Kristeva, Alain Badiou, Agamben, etc. 對於polis 的討論)、「共同體」(例如Nancy 所討論的書寫與 他者的空間化、非共同的共享、穿越)、視覺結構與主體的出現(例如Foucault 所 討論的笛卡爾的認知主體、Alberti 的觀視格線、可見與不可見的知識與權力)、主 權與我他區分的疆界與倫理善惡問題(Alain Badiou, Jean-Luc Nancy, Agamben, Kristeva, Derrida)。 本人第一年的研究以台灣的論述脈絡出發,並已經於十月下旬一場研討會中提出了 初步的研究成果,該論文亦將於明年度出版。延續本人第一年的先行研究以及目前 的部分進度,本人將繼續以現代性為例,探討知識轉型時期,當不同脈絡的學科論 述被彙整而轉折輸入時,此輸入如何牽動當時本土化環境特定關注對象的投注能 量,以及如何援引在地的傳統資源。當流動混雜的能量透過依附於新出現並經過改 裝的科學性詞彙,以及其相對來說屬於客觀之合法性,內在的知識政治權力因此而 被穩定了下來。本人將繼續針對幾個核心關鍵概念進行基進式的重探:  有關內與外、群與己、進步與退化:透過視覺修辭與疆界區分的模式,討論在 中文脈絡中主體位置是在什麼樣的知識體制化過程中被設立與增強的?構成 了什麼樣的主觀狀態?如何區分我們與他們?內與外?群與己?此主體位置 如何透過視覺修辭而建立疆界與區域?  有關一與多:繼續透過譚嗣同以及其他同時代知識份子,探討李春生所呈現的 「一與多」的問題,以及「大同」概念的重新檢討。  有關出現與再現,以及死亡欲力:這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從王國維到張東蓀, 有關生之欲力與死之欲力的論述是如何展開的?這些論述是否揭露了不同的 文化觀點?
官方說明文件#: NSC95-2411-H009-015-MY2
URI: http://hdl.handle.net/11536/89604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41610&docId=229231
顯示於類別: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