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微物女神:南亞美國女性文學與電影(I)
Goddesses of Small Things: South Asia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 and Films (I)
作者: 馮品佳
FENG PIN-CHIA
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關鍵字: 南亞研究;亞美研究;電影研究;南亞漂泊離散;女性作家;女性電影工作者
公開日期: 2004
摘要: 本三年研究計畫主要在亞裔美國研究與南亞漂泊離散的雙重架構下探索南 亞裔美國女性文學與電影創作,一方面擴展亞美研究的領域,另一方面也要尋找 更有效處理亞美研究近年因為在地性的民族主義訴求與全球性的漂泊離散趨勢 所產生的問題。由於南亞社群移民美國歷史較晚,而南亞社群本身在種族、階級、 宗教、語言、文化等各方面又多有分歧,再加上特殊的後殖民經驗,使得南亞美 國研究經常在亞美研究的論述中遭到忽略或邊緣化。本計畫將由南亞社群中由於 性別主義使然遭到多重邊緣化的女性創作者角度切入,深入研究南亞裔人民國族 歷史記憶的建構、漂泊離散經驗的記憶與再現、以及南亞美國移民女性所面臨的 家庭與國族問題意識。三年計畫主題分別為:「回首印度:文學與電影中的印巴 分裂經驗」;「女性鏡頭下的離散經驗」;「南亞美國女性移民書寫」。 第一年計畫:回首印度:文學與電影中的印巴分裂經驗 1949 年的印巴分裂是南亞大陸建構後殖民獨立國家過程中的「原初的創 傷」,許多南亞裔的創作者也不斷回顧這一段創傷經驗,試圖由不同的角度瞭解 這個影響深遠的暴力事件與建國神話之間的關聯。本年度計畫將廣泛閱讀印巴分 裂經驗相關的文字與影像再現,並且聚焦研究巴基斯坦祆教後裔作家席德華 (Bapsi Sidhwa)的自傳性小說《分裂印度》(Cracking India,又名Ice-Candy Man), 以及由印度裔加拿大導演馬哈達(Deepa Mehta)執導的改編電影《大地》(Earth), 討論小說與電影文本如何由弱勢族群女性成長的觀點記憶國家與個人創傷。 第二年計畫:女性鏡頭下的離散經驗 本年度計畫透過印度裔美國導演奈耶(Mira Nair)的影片觀看漂泊離散的經 驗。奈耶的作品以紀錄騙及劇情片為主,發展出三大主軸,一是觀看印度、特別 是印度女性地位,二是探討離散經驗,三是觀察美國社會。她觀看印度的影片有 深入印度社會的紀錄片如《遠離印度》、《印度舞孃館》,以描寫印度下層社會庶 民生活的《早安孟買》進入劇情片製作,其後以《印度性愛寶典》及《雨季婚禮》 相繼討論印度古今社會的女性地位。至於離散經驗的探討則以劇情片為主,包括 《密西西比的馬薩拉》、《裴瑞茲家庭》及《我的國家》。近年來奈耶也拍攝《歇 斯底裡目盲症》討論中下階級白人女性生命經驗以及《九一一》紀錄九一一事件, 對於美國社會做一觀照。計畫首先將深入探討《密西西比的馬薩拉》中的印度裔 人民多重移徙經驗以及種族、階級問題,同時以《裴瑞茲家庭》的古巴移民/難 民家族組合因流離經驗而重新改組,與《我的國家》中以印度裔醫生幫助美國南 方小鎮人民對抗愛滋的故事為對照,討論奈耶對於離散主題的影像呈現。其次, 本年度計畫也將探討奈耶如何在紀錄片與通俗劇情片類型、好萊塢與寶萊塢不同 影片傳統之間再現各種族裔與階級女性,。 第三年計畫:南亞美國女性移民書寫 本年度計畫將綜合探討南亞美國女性移民書寫,首先以穆可傑(Bharati Mukherjee)、席德華、德發克魯尼(Chitra Banerjee Divakaruni)、亞歷山大(Meena Alexander)等人的小說為主,討論她們如何以不同的心態及文類處理移民經驗、 認同政治、階級意識形態、美國夢等論述。其次本計畫將對照研究南亞裔美國女 作家的「南亞經驗」小說與其他印度漂泊離散的女性作者如潔荷巴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德賽(Anita Desai)、羅依(Arundhati Roy)的文本,探究南亞裔女 性作家在後殖民以及全球遷移的情境下如何再現國族與性別認同問題。
官方說明文件#: NSC93-2411-H009-010
URI: http://hdl.handle.net/11536/90918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993949&docId=186133
顯示於類別: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1. 932411H009010.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