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鋁薄膜輔助常溫水溶液法製備氧化鋅奈米結構之製程及其性質 Aqueous solution room temperature process and properties of the Al-assisted ZnO nanostructures |
作者: | 張修誠 Chang, Hsiu-Cheng 郭正次 Kuo, Cheng-Tzu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
關鍵字: | 氧化鋅;水溶液法;十二烷基硫酸鈉;ZnO;Aqueous solution method;Sodium dodecyl sulfate |
公開日期: | 2007 |
摘要: | 針對有潛力的寬能隙半導體之應用,本研究探討常溫水溶液法合成不同奈米結構的氧化鋅之製程。研究中以醋酸鋅(Zn(CH3COO)2.2H2O)、氯化鋅(ZnCl2)與硝酸鋅 (Zn(NO3)2.6H2O)作為生長氧化鋅的前驅物,搭配鋁(Al)觸媒與界面活性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 NaC12H25SO4)來輔助。最後,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技術(SEM)、X光繞射技術(XRD)、穿透式電子顯微技術(TEM)、能量散佈光譜技術(EDS)、X光電子能譜技術(XPS)與光子激發能譜技術(PL)來分析討論沉積膜的結構與光學性質。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得到以下的結論。 結果顯示,沉積膜的晶體結構為六方最密堆積,主要是由氧化鋅與鋅所組成,且在適當的沉積溫度(約常溫)、沉積時間(約3小時)與十二烷基硫酸鈉濃度(約5 mM)的情況下,有助於生長較多的氧化鋅奈米結構,其中氧化鋅前驅物種類不是影響氧化鋅多寡的重要因素。氧化鋅奈米結構在富含氧化鋅之沉積膜中,其表面形貌以柱狀(Rod-like)與橢圓柱狀(Elliptic cylinder-like)奈米線(直徑約2 ~ 4 nm)管束為主,其中硝酸鋅前驅物則是傾向生長柱狀的氧化鋅奈米結構,顯示前驅物種類對表面形貌有相當的影響。相對的,在沉積初期或沉積溫度太低的情況下,有利於更多的鋅奈米結構在富含鋅之沉積膜中形成,其表面形貌則傾向以豌豆狀(Pea-like)、樹枝狀(Dendrite)、絨絲狀(Silk-like)、層狀(Layer-like)、帶狀(Ribbon-like)與蜂窩狀(Honeycomb-like)的結構為主。 氧化鋅奈米結構的光學性質方面,柱狀奈米線管束在2.38 eV與3.06 eV的位置各有一個發光訊號產生,而橢圓狀奈米線管束只會在2.28 eV有發光訊號,由文獻可知,這些訊號分別是由氧化鋅內部的氧對位缺陷(Oxygen antisite defects, OZn)、鋅空位缺陷(Zinc vacancy defects, VZn)與氧格隙缺陷(Oxygen interstitial defects, Oi)所造成。 總結而言,氧化鋅奈米結構是可以在室溫下被合成,雖然內部有一些缺線,但是沉積溫度相對於文獻的資料(70 ~ 140 ℃)卻低很多。研究中,沉積溫度可以較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鋁薄膜的應用能有效降低氧化鋅形成的活化能。文章中氧化鋅之成長機制及其化學反應式將進行討論。 |
URI: |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518517 http://hdl.handle.net/11536/38750 |
顯示於類別: | 畢業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