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語言
dc.contributor.author林芳如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陳奕麟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1:23:08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1:23:08Z-
dc.date.issued200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349506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40647-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以九零年代後自緬甸來台就讀大專院校的「緬甸僑生」為對象,並從「緬甸僑生」的觀點探究「僑生身份」在「僑教政策的施行」與「跨國實踐」這兩條軸線交織而生的關係。本文認為,華僑的文化身份是產生與創造在台僑生困境的來源,一方面它所具有的規範性侷限了僑生的身分認同,二方面,九零年代後台灣移民政策的改變,使來台緬甸僑生感受此文化身份所帶來的矛盾。 本論文從現代民族國家管制入出境人口為切入點,指出台灣入出境管制結構的變化與「僑生來台就學政策」之間的交互關係,建構了一群特殊的「合法越境者」,國家權力透過核發入境許以區分海外華人人口。因此,具相對入出境自由的「僑生」及「華僑」是台灣入出境管制時期的「例外」。他/她們跨國實踐使「僑生回國就學政策」得以可能,而其「跨國主體性」亦在回應國家權力的跨國實踐中形成。 本文以「跨國行動者」定位來台的「緬甸僑生」,藉此說明「海外華人」從「海外國民」成為「本國國民」的過程中,國家行政層級對於個人身分認同的影響。本研究指出,從「海外國民」成為「本地國民」的過程呈現了身份認同的轉換與變動。對九零年代後來台的「緬甸僑生」來說,「成為僑生」意味著脫離緬甸族群政治中少數群體的社會位置,並嵌入全球化架構下人口流動的過程。因此,遭緬甸族群政治排除於社會流動機會之外的他/她們,將「來台灣」為個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經驗。 然而,1999年以後台灣的「國籍法」與移民居留法規改變,「僑生」身份不再是從「海外國民」轉換為「本國國民」的有利條件。換句話說,「華僑身分」所象徵的「政治共同體」,儘管它是一個虛構的想像,卻在入境台灣以後產生了真正的破滅。此外,多元文化脈絡下的「緬甸街」無法提供在台緬甸僑生文化歸屬感,加以來台後因感受集體記憶與歷史論述的落差而產生位處「國族歷史」的邊緣感,上述情形皆使在台緬甸僑生產生文化認同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僑生身份」的規範性並在「中華民國」境內藉由入出境與居留法規與我國對「外國勞動力」的管制思維被強化,這使得「僑生」身分成為在台「緬甸僑生」自由與限制的同義詞。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跨國遷移zh_TW
dc.subject入出境管制zh_TW
dc.subject緬甸僑生zh_TW
dc.subject身分認同zh_TW
dc.subject無國籍zh_TW
dc.subjecttransnational migrationen_US
dc.subjectBorder Controlen_US
dc.subjectBurmese Overseas Chiense Studentsen_US
dc.subjectIdentityen_US
dc.subjectStateless peopleen_US
dc.title「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困境zh_TW
dc.title"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from Burma: The Formation and Identity Crisis of Transnational Subjects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社會與文化研究所zh_TW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950601.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