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語言
dc.contributor.author阮芸妍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Juan, Yun-Y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劉紀蕙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1:33:19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1:33:19Z-
dc.date.issued2010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64950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4324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重探1980年代魯迅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中間物」思想,重新提出與共時社會緊密相連的「社會中間物」主體位置,這是一個在「無聲的中國」與「有聲的中國」之間,試圖以書寫讓「無聲的中國」變為有聲的角色,也因此具有以「書寫」作為介入社會現實之介面的重要特徵。「社會中間物」的主體意識,更使魯迅對「書寫」的要求更著重於「感知能力」上,因而強調「現實感」,要求主體需徹底地進入時代的感知結構與話語邏輯。產生「現實感」的基礎是「直面現實」,這成為魯迅認識論的底線,也是他在「革命文學論爭」與「小品文論爭」中與論敵產生分歧的主因,更使他對「書寫」提出要求。 綜觀魯迅一生,從留日時期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再到1920-1930年代,他反覆地批評這樣一個麻木、無聲的中國,人在當中無法發出自己真正的聲音,也無法與其他人彼此感通。而魯迅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書寫,無論是留日時期的幾篇古文論文,或者《中國小說史略》這類的研究,還有小說、散文、散文詩,以及1920年代之後越來越顯得重要,且數量可觀的「雜文」,都是魯迅想要以書寫介入現實社會,打破中國的「無聲」、「擾攘」,喚起人們精神力量的行動。歷來的魯迅研究,特別是1980年代的魯迅研究,都想要解釋魯迅這一生的思想與行動背後有什麼樣的意義。本文目的亦在於此,但本文更關心的是魯迅的「主體」問題,並追問魯迅選擇以書寫介入現實之舉背後所透露的思考,以及他如何看待「書寫」這樣一個介入現實的介面。 「書寫」是本文第二個核心問題,魯迅從自身書寫經驗的討論中,提出「以墨寫血」的要求,並產生對「寫血的墨」、「血寫的文章」之利與弊的思考,這讓魯迅雖然明知書寫充滿缺陷,仍不願放棄書寫,更進一步在當中尋求克服的方案。循此,魯迅提出一種生存的、戰鬥的小品文,或稱之為「雜文」的主張。「雜文」是配合魯迅「社會中間物」思想而生的文藝主張,也是一種具有「社會中間物」特性的書寫方式,對「雜文」的討論也反過來提供我們關於「主體」問題思考的資源。本文循此找出一種以魯迅對「書寫」的討論為核心的理解方式,來把握魯迅的「主體」樣態,並由此種關於「中間物思想」的討論,尋找重新開啟「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可能。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魯迅zh_TW
dc.subject中間物zh_TW
dc.subject革命文學論爭zh_TW
dc.subject小品文論爭zh_TW
dc.subject主體zh_TW
dc.subject主體性zh_TW
dc.subject書寫zh_TW
dc.subject雜文zh_TW
dc.subjectLu Xunen_US
dc.subjectintermediate objecten_US
dc.subjectsubjecten_US
dc.subjectsubjectivityen_US
dc.subjectwritingen_US
dc.title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的主體問題研究zh_TW
dc.titleRe-thinking Lu Xun's Idea of "Intermediate Object": The Question of Subjectivity in Lu Xun's Writing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社會與文化研究所zh_TW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950101.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