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 Rethinking Hakka Discourse:A Sudy of the Social Practice of Taiwan's Labor Exchange Band |
作者: | 邱仕弘 Shih-Hung Chiu 蔣淑貞 Shu-Chen Chiang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
關鍵字: | 接合;社會實踐;搖滾樂;客家;交工樂隊;articulation;social practice;rock music;Hakka;Labor Exchange Band |
公開日期: | 2005 |
摘要: | 在本論文中,我以一個九○年代,從美濃客家社會崛起的樂團──「交工樂隊」作為例子,試圖從他們在地搖滾的音樂實作中,探討其作為一種「少數」或「邊緣」的發聲實踐,對於當下有關客家運動、多元文化以及公共性建立等議題,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對話思考。 「客家」在台灣作為一種「族群」的分類意義上,處在一個相當特殊的位置;客家族群的人數不多也不少,但長久以來又幾乎是一個「沒有聲音」的族群,在文化傳承上明顯面臨著危機,這樣的一種特殊處境,讓客家在台灣成為一個「相對少數」和「邊緣」的族群。九○年代以來,隨著台灣國族國家轉型成功,客家開始獲得公共文化現身的正當性,無論是就能見度和活力程度而言,都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此同時,我們也觀察到在觀光與國家干預的實踐過程中,一種將客家文化標籤化、主題化的可能危機亦漸漸浮現。本研究即是希望藉由交工樂隊的例子,探討他們的音樂實作對於上述問題做出了何種突破。 本文的研究發現,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展現了一種從「客家」出發,又打開了在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間。這個空間的形成,乃是建立在一種對於歷史和文化抱持批判性理解的態度上,他們並不刻意去尋找某種神秘性的永恆或失落的過往,將生活經驗化約為一均質的類型,而是將其拆解為分裂的碎片,加以改造和重組。除了藉由在地化的音樂運作形式,讓無論是從地理位置或文化身份來看,都居於邊緣位置的美濃客家族群,能夠創造出一個主動發聲的空間之外,也試圖在地方、社會甚至世界的層次上,探索美濃客家與外在的相互連結關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文認為,這樣的音樂實作是在一種「特殊性」和「普同性」經驗之間展開的,一方面,它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身份的人置身的位置所在(特殊性);另方面,我們也能在一種共有的歷史經驗基礎上(普同性)展開對話。在此接合實踐之下,我們看到一種空間上「質」的意義轉變──讓背景各異的聆聽者,藉由視域上的「融匯」(fusion)過程,來成就一種動態的「共同」世界可能性。因此,美濃或客家也就不是一種具有本質化意涵的封閉實體,而是可以建立起豐富彼此經驗與擴展視野的夥伴關係。這樣一種對話視域的建立,對於公共領域形成的長遠意義,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與實踐的。 |
URI: |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149507 http://hdl.handle.net/11536/61369 |
顯示於類別: | 畢業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