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河床質調查的方法、位置與頻率-以頭前溪為例
Selection of sampling methods, sampling location and sampling rate fo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a gravel-bed River material - Toucian River as an example
作者: 傅志偉
Chih-Wei Fu
廖志中
Jyh-Jong Liao
土木工程學系
關鍵字: 河床質;體積法;網格法;地質條件;河相;評選系統;bed material;volumetric sampling;grid sampling;river morphology;select system
公開日期: 2004
摘要: 河床質組成對底床水流阻抗能力、顆粒初始運動以及沈滓傳輸具有重要影響,前二者著重表層材料,後者需同時考慮表、底層材料。進行調查工作須釐清取樣對象及採用適當方法,國內實務上僅採用體積法取樣,有別於國外表層河床質調查常使用之網格法,二者工作性與經濟性差異甚巨,但台灣河川短促導致河川掏選作用不若國外大規模河川完整,使顆粒分佈範圍極廣,因此需對便利之網格法在台灣河川之適用性進行評估。河床質調查位置以隨機佈設為主,但流域水文特性、沈滓載與河川邊界材料抗沖蝕性決定河川型態,其實就是沈滓運移與堆積之表現,故調查位置應依據河相進行評選。為提升河床質調查工作效率、經濟性與代表性,故和適當河床質調查方法、合理的取樣位置及頻率等有必要深入研究,建立相關策略提供河川管理單位參考。 本文將由體積法與網格法試驗結果,檢驗網格法應用於表層調查可行性。另以頭前溪流域為研究對象,分析頭前溪流域地質條件與河相,建立取樣位置評選系統,並將以往調查成果套入系統核對是否有正相關性。另由頭前溪流域洪水流量與再現期距探討取樣時間與頻率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當河床質粒徑超過100mm之顆粒含量超過30%,網格法需進行修正才可得到較佳結果。若僅評估中值粒徑,則截除巨礫含量有助於體積法與網格法比較性。河床質調查應著重於具控制底床型態變遷之粗顆粒,因此無論於縱、橫向均建議於邊灘、沙洲等區域取樣。若欲量化取樣代表性與數量問題,則需以統計方法加以評估。河床質變動與洪水規模有關,平灘流量發生造成所有底床產生變動,頭前溪平灘流量之再現期為4年,為頭前溪河床質重新調查之建議值。
URI: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216582
http://hdl.handle.net/11536/72913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658201.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