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以密閉式藻類毒性試驗方法評估有機物之毒性與結構-活性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oxicity Assessment of Organic Chemicals Using a Closed-System Algal Test and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作者: 蔡國沛
陳重元
環境工程系所
關鍵字: 月芽藻;半至死濃度;基線毒性;超額毒性;定量結構與活性關係;非極性麻醉有機物;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EC50;baseline toxicity;excess toxicity;QSAR;Non polar narcosis
公開日期: 2004
摘要: 此篇研究歸納本實驗室以月芽藻 (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所進行之48小時密閉式毒性試驗所得到的結果,利用藻細胞的數量變化 (Final yield)做為觀測終點,藉由Probit模式求出半致死濃度 (50% Effect concentration,EC50),並將九十一種有機物的毒性機制分成五大類,共包含了Non polar narcosis、Polar narcosis、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uncoupling、Electrophilic/Proelectrophilic、和Respiratory inhibition。對於毒性機制屬於Non polar narcosis的有機物,將其毒性試驗後所得到的log(1/EC50),與辛醇-水係數 (1-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log P)進行回歸分析,找出基線毒性 (Baseline toxicity)方程式: log(1/EC50) = 0.739 log P + 2.051,n= 43,R2 = 0.860。 本研究利用有機物的超額毒性 (Excess toxicity),與上述所求得的基線毒性比較之後,可發現醛類、酚類和腈類的毒性皆高於基線毒性一個order以上。而從各種有機物的log ACR中,可發現月芽藻對酮類的毒性容忍範圍較小,對醛類的毒性容忍範圍較大。 本研究選用不同的物理和化學相關參數,包括log P、Elumo、Ehomo、EE、CCRe、dipole、R、πH、∑αH、∑βH,針對上述的五種毒性機制,進行定量結構與活性關係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之分析,討論有機物毒性與參數之間的相關性,進而找出最適合預測毒性的方程式。 最後,參考其他文獻中,以不同的生物體所進行毒性試驗的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比較,發現除了水蚤 (Daphnia magna)對於苯胺類的毒性較敏感之外,本實驗方法對於大部份的有機物和試驗物種,在毒性偵測上,均較其他實驗方法來得敏感;同時亦發現在不同的毒性機制下,本研究方法與其他物種的毒性試驗結果,有很高的相關性,尤其是毒性機制屬於Non polar narcosis的有機物,以fathead minnow (Pimephales promelas)與本研究結果的相關性最高,可做為替代物種 (Surrogate)選擇的參考。
URI: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219519
http://hdl.handle.net/11536/75523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951901.pdf
  2. 951902.pdf
  3. 951903.pdf
  4. 951904.pdf
  5. 951905.pdf
  6. 951906.pdf
  7. 951907.pdf
  8. 951908.pdf
  9. 951909.pdf
  10. 951910.pdf
  11. 951911.pdf
  12. 951912.pdf
  13. 951913.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