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uthor | 馮品佳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FENG PIN-CHIA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4-12-13T10:28:4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12-13T10:28:47Z | - |
dc.date.issued | 2007 | en_US |
dc.identifier.govdoc | NSC96-2411-H009-012-MY3 | zh_TW |
dc.identifier.uri | http://hdl.handle.net/11536/88625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414482&docId=251975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三年期研究計畫主要以三位分別代表第一代及第二代、且來自於各種宗教 地理背景的南亞裔英國女性作家及導演的文本,探討南亞裔女性在英國不同地理 空間與歷史脈絡中的主體建構與再建構問題。由於南亞文化社會之傳統影響,南 亞裔的英國文學長期皆以男性文本為主,然而女性創作在二十世紀末期開始也逐 漸受到矚目,以各種形式進入大眾文化想像之中,不但對於當代「英國性」之建 構有相當之影響,亦成為晚近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南亞裔漂泊離散研究相當重要之 一環。本計畫三年的主題分別為「超越磚窯巷:蒙妮卡.阿麗《磚窯巷》中的孟 加拉移民女性」;「不同地域的印度性:蜜拉‧希耶爾的小說中的空間位置與南亞 女性敘事」;「葛雲德‧查德達的《海灘假期》、《我愛貝克漢》、以及《新娘與偏 見》」,由移民倫敦的孟加拉穆斯林女性或是印度教女性遲來的自我覺醒經驗,以 及土生土長的南亞裔英國女性在不同地理時空與國族歷史的脈絡之下之生存策 略,討論文學與影視文本如何再現不同世代南亞女性如何追求自我與建構文化認 同。 第一年:超越磚窯巷:蒙妮卡.阿麗《磚窯巷》中的性慾與政治覺醒 本年度以女性成長小說與移民書寫的角度閱讀蒙妮卡.阿麗首部小說的《磚 窯巷》(2003)中遲來的女性性慾與政治自覺。遲來的女性自覺為女性成長小說重 要主題之一,在阿麗的小說中與穆斯林及南亞文化背景結合,呈現特殊的文化與 歷史獨特性。來自孟加拉農村女主角娜思寧十八歲時因媒妁之言遠嫁帝國都會倫 敦之後,長期謹守傳統宗教對於女性之要求而不敢越界,在倫敦東端的孟加拉區 有如被磚牆禁閉了十六年,卻在年屆中年時發生婚外情,以女性身體慾望導引出 自我意識的覺醒,走出被宗教與傳統制約產生的消極性。娜思寧命定論式的消極 性與為愛私奔卻遭到家暴而淪為妓女的妹妹哈辛娜成為小說主要的對比。透過哈 辛娜的書信,阿麗不但給予孟加拉移民朝思暮想的「故國」實質的存在,同時也 透過陳述女性受到的歧視壓迫解構了「想像想國」的美好幻影,突顯出移民女性 鄉關何處的困境。再者,小說在時間軸線上由1980 年代推衍至二十一世紀,賦 予小說從後柴契爾時代到後911 時代的跨世紀框架,暗藏從族裔的角度對於英國 政治所做的批判,並且以紐約世貿大樓遭受恐怖攻擊的餘震之中穆斯林人民的生 存情境作為女主角政治意識覺醒的觸媒。女性身體與心靈乃至於政治意識的覺醒 這文學常見但在穆斯林傳統中仍屬禁忌的主題,對於南亞穆斯林移民女性傳統的 定義而言極具挑戰性,卻也提供了第一代的孟加拉女性走出磚牆高砌的族裔陋巷 之可能。計畫進行時也將參考其他重要之南亞裔英國移民書寫,例如賽爾文《寂 寞的倫敦人》(1956)、狄賽的《鳥鶇拜拜》(1985)、或是高許的《投影線》(1988), 藉以爬梳南亞裔英國移民文學之脈絡。 第二年:不同地域的印度性:蜜拉‧希耶爾的小說中的空間位置與南亞女性敘事 本年度的計畫探討蜜拉‧希耶爾小說中第二代的南亞女性在不同地理空間 的主體建構可能。希耶爾具有演員、編劇、歌手、記者、小說家的多重身份。她 的第一部小說《安妮塔與我》(1996)以半自傳性的方式紀錄1960 年度末期一個 印度裔女孩在沒落之蜜德蘭煤礦村的成長經驗,將族裔與性別論述融入嬉皮年代 與城鄉異變的社會歷史時空之中,見證了第二代南亞裔女性在白人文化中的掙扎 與挫折。希耶爾的第二部小說《人有旦夕禍福》(1999)則以三位生於長於倫敦南 亞社區的熟女呈現當代南亞裔英國女性的生命經驗,藉由三人不同社會與職業位 置—從專業的家庭主婦、為愛情婚姻被法學院退學的社工人員、到力爭上游的媒 體電影工作者—探討中產階級都會女性的生活面向與現實生活所加諸之挑戰。本 年度計畫將兩部小說並置閱讀,以期深入瞭解第二代南亞裔英國女性在二十世紀 後半不同地域的成長路徑。計畫也將同時參考希耶爾主演並廣受好評的電視影集 如《老天爺啊!》、《四十二號的庫瑪一族》等等再現南亞裔大眾形象之策略,一 方面與小說文本作互文性的參照,另一方面則為下一年度的影視研究奠定基礎。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_TW | en_US |
dc.subject | 南亞研究 | zh_TW |
dc.subject | 當代英國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 影視研究 | zh_TW |
dc.subject | 南亞漂泊離散 | zh_TW |
dc.subject | South Asian studies | en_US |
dc.subject | Contemporary British literature | en_US |
dc.subject | film and televisionstudies | en_US |
dc.subject | the South Asian diaspora | en_US |
dc.title | 我是英國人但是...:當代英國文學與電影中南亞女性之再/建構 | zh_TW |
dc.title | I'm British But: Re/Constructing South Asian Womanhood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Literature and Cinema | en_US |
dc.type | Plan | en_US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zh_TW |
顯示於類別: | 研究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