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uthor | 余君偉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 ERIC KWAN-WAI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4-12-13T10:28:5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12-13T10:28:56Z | - |
dc.date.issued | 2007 | en_US |
dc.identifier.govdoc | NSC96-2411-H009-011 | zh_TW |
dc.identifier.uri | http://hdl.handle.net/11536/88760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412957&docId=251596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旅遊文化中「觀光客」(tourist)跟「旅人」(traveler)是一組重要的對立概念,前者往往意味著庸俗膚淺、了無新意的旅行團式的觀光,後者則遙指英雄式的探險,也具有敏感、學養、能夠在旅遊中有所領悟等意味。與其說這是旅遊行為的客觀分類,倒不如視之為一種主觀的理解形式或者偏見。近年旅遊社會學的研究,強調觀光行為中「視覺消費」的重要性,John Urry提出了著名的「觀光客凝視」的概念,認為現今觀光客的前身是十九世紀巴黎的城市閒蕩者,然而在城市社會學和文學批評的領域,晚近學者卻努力從班雅明的理論中,塑造出一種積極的反抗現代城市商業化和同一化的閒蕩者形象,他一方面熟悉城市生活,卻對城市現代性保持批判的距離,可以辨識芸芸眾生的身世和隨時捕捉轉瞬即逝的新鮮事物,成為一種超然的城市觀察學典範。 Urry等人指出自八零年以來,旅遊業已經漸漸由福特主義的標準化模式變為多元化、個人取向的後福特主義。近日湧現的深度導遊書,正順應此潮流而生。晚近深度導遊書與旅遊文學間界線模糊,雅俗之分淡化、後設遊記和其他旅行文學的自我反思性和自覺性興起。我要考察的是作家對旅遊文學歷史和鄰近文類的反思和自覺,尤其是在面對世故的讀者,不想在遊記中的自我形象淪為「觀光客」,被深度導遊書和相關電視旅遊節目給比下去,於是對如何遊和怎樣寫遊記更為自覺。我對觀光客和閒蕩者的理論爬梳,除了希望能發現新的觀點之外,更希望探視現今具有自覺性的作家的旅遊觀察和書寫,是否可以用與閒蕩者和觀光客相關的種種心態、觀看模式等面向來深入探討。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_TW | en_US |
dc.subject | 觀光客 | zh_TW |
dc.subject | 閒蕩者 | zh_TW |
dc.subject | 旅遊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 自我反思性 | zh_TW |
dc.subject | 文類特徵之發展 | zh_TW |
dc.title | 觀光客,閒蕩者,與旅遊文學自我反思性之理論爬梳 | zh_TW |
dc.title | The Tourist, the Flaneur, and Self-Reflexivity in Travel Literature: A Theoretical Inquiry | en_US |
dc.type | Plan | en_US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zh_TW |
顯示於類別: | 研究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