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式两相多孔性低介电材料及其制程之探讨(II)
Study of Novel 2-Phase Porous Low-K Materials and Process Interactions(II)
作者: 吕志鹏
Leu Jihperng (Jim)
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关键字: 低介电材料;孔洞 (porosity);起孔洞剂 (porogen);黏着性;水气吸收;热稳定性
公开日期: 2006
摘要: 有机矽酸盐(organo-silicate,2.7<κ<3.0)类的低介电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90奈米元件的量产。而寻求下一代低介电材料(κ<2.4)之研发,其关键是将孔洞加入矽基的介电质中。大多数含孔洞的氧化矽膜是藉由界面活性剂模板(surfactant-templating)产生,而在移除界面活性剂后可形成孔洞。迄今在as-deposited多孔性介电质整合上已发现几个大问题, 如孔洞尺寸太大(>15A)造成reliability问题, 另在蚀刻后介电质的粗糙度影响RC值, 以及与化学药品的相容性。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在多孔性介电材料上有新的设计及整合。Shipley公司因此提出了solid-first新概念:在两相式低介电薄膜中,将起孔洞剂(porogens)延后至金属层完成后才烧除。目前产学界对此新颖材料的研究和整合方式,材料特性, 残留应力, 界面反应及黏着性与制程方面的问题,所知仍极有限。
本计画使用商用旋涂性有机矽酸盐,如methylsilsesquioxane (MSSQ)作为基底;以及高温porogen作为sacrificial成分。我们将探讨并比较三种材料: (a)“solid-only”低介电材料,(b)两相低介电材料,及(c)多孔性低介电材料的材料特性及其与制程的互相影响,以诠释高温porogens对solid-first材料及整合的影响。本计划已进行半年、探讨 block-copolymer porogens对低介电质之热稳定性及整合可行性的影响。成果显示经 300°C固化之MSQ/PS-b-P4VP 两相低介电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质,较低的吸水性及些许的膜厚收缩,此有助于其应用在solid-first scheme 之可行性。另QCM之安装及测试已如期完成,成果报告如附件。第二年中(2006-2007),将着重于此类新式两相材料的材料性质测量, 水气吸附脱附行为,以及后段制程对其之影响,此包括蚀刻特性及表面形貌、化学药品的相容性及表面反应与化学。
官方说明文件#: NSC95-2221-E009-309
URI: http://hdl.handle.net/11536/89141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09641&docId=242023
显示于类别:Research Pl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