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找尋音樂在身體的位置:十九世紀德國音樂美學裡的身體與心靈之爭
Locating Music in the Body: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19th-Century Body-Mind Controversy
作者: 楊建章
YANG CHIEN-CHANG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關鍵字: 音樂美學;心理學;生理學;身體;心靈;德國思想史
公開日期: 2005
摘要: 歐洲思想史裡對於「感官」(sensation; Empfindung) 的看法,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 世紀初有一個根本的改變:感官在以智性為主的十八世紀理性主義裡,被視為次等認知 形式;而到了十九世紀前半的美學的浪漫主義與哲學的唯物論裡,感官卻成為認知的唯 一基礎。此一哲學範疇的改變過程,見證於十九世紀德國思想界對於身體與心靈之間 (body-mind; Leib-Seele)的關係的討論,以及對於感官的分殊之個別探討。對於此問題 關於聽覺以及音樂的看法,首見於哲學家赫德把音樂當成最接近人的身體的藝術形式, 同時也是最直接反應人心的媒介;在十九世紀中更有Lotze、Fechner、及Helmholtz 等 學者,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音樂與身體的關係。這些哲學探討在當時並非 孤立的個案,而是在十九世紀中業至二十世紀初,形成了所謂的心理美學的興盛潮流。 但是以往在音樂美學史的論著裡,往往將此ㄧ學說視為邊陲,原因在於過份著墨於浪漫 美學與音樂自律論的對比,對於當時有關音樂認知的問題比較注意,更不要說探討人的 身體在音樂認知裡的地位了。反觀當前人文學科的研究裡,已經漸漸將注意力移轉到身 體在認知裡的作用與地位,以往有所偏廢的音樂美學史觀已經不足以應付當前的需求, 卻又苦於歷史材料的不足。本研究計畫,即針對德國十九世紀之交對於身體與心靈的辯 論,以及世紀後半心理學的興盛,這中間有關聽覺與音樂的學說加以評述;除了重新正 視心理美學在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美學裡相當完整的發展歷史,更提供對於當今人文學科 理討論身體藝術認知的角色,不可或缺的歷史基礎,甚至能夠進一步從歷史的角度,探 討心理美學觀點與十九世紀音樂創作的實際關係。
官方說明文件#: NSC94-2411-H009-008
URI: http://hdl.handle.net/11536/90739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122444&docId=213536
顯示於類別: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