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建構批判性的跨(國)文化流動研究---美國文學與台灣:一個政治經濟學觀點(I)
For a Political Econom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aiwan (I)
作者: 蔣淑貞
CHIANG SHU-CHEN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公開日期: 2004
摘要: 本計畫擬以政治經濟學觀點詮釋美國文學在台灣建制化的歷史變遷,尤其是近年來 美國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迅速朝企業化改制時,美國文學如何尋求亞洲市場,特 別是與美國有政經依賴關係的台灣;而台灣也在特定的學術脈絡下主動爭取參與文學選 集(如《希斯美國文學選集》)的建議權,認為「美國文學國際化」是符合「政治正確」 的發展現象,我們在國際分工上得以做出貢獻(如同在基因排序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 地),似乎也算是呼應「全球在地化」的作法。 對於上述現象,本計畫擬提出兩個詮釋面向:若以種族理論的「亞洲人」(Asians) 描繪台灣的位置,說明美國自二次世界戰後即以單邊主義影響亞洲各國的政經發展,在 911 之後的反恐佈局上更是積極尋求亞洲的合作以對抗其所謂的「邪惡軸心」,那麼在此 論述下,美國文學仍是以「霸權」姿態存在於台灣的學術界,而台灣也無力提出本土觀 點批判之。但若從近年興起於美國國內的「白人研究」(whiteness studies)來看,則美國 文學的近期發展(原本是批判「白種人優勢」的政治論述與實踐),可以視為被右派保 守勢力所利用,暴露出歐裔白人對於喪失白人優越感的擔憂、不滿,因而選擇「把歷史 拋諸腦後」的方式淡化種族歧視問題。 以上兩種論述看美國文學,一個是外交政策的產物,另一個是多元文化政策的結 果,前者是美國以支配者姿態壓迫亞洲各國,後者則是美國白人在國境內自認為是無辜 者(甚至是受害者),不願背負種族歧視的歷史包袱,也不願正視種族歧視的社會事實。 如以全球化擴大貧富差距的觀點來看,二者的關係在於:凡是重視「再現政治」的文學 批判論述,往往被政府利用來擴張美國海外勢力以及箝制國內少數民族。而美國文學在 「美國研究」(American Studies)的歷史演變中淪為好比美國貧窮白人的地位,但在亞洲 爭取市場時仍能依賴原來白種人的優勢。台灣在此情況下,應該在教學上納入這兩種論 述,才能讓學生明白學習美國文學的本土位置。
官方說明文件#: NSC93-2411-H009-016
URI: http://hdl.handle.net/11536/90964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993969&docId=186139
顯示於類別: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