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無與主權:疆界政治 The Void and the Sovereign: Border Politics |
作者: | 劉紀蕙 LIU CHI-HUI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
關鍵字: | 疆界政治;一分為二;合二而一;辯證法;五十年代;冷戰結構;毛澤東;馬克思;台灣海峽 |
公開日期: | 2012 |
摘要: | 毛澤東在五十年代陸續針對國際形勢,發表了關於「一分為二」以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分析,而在擴大播散與後續詮釋的過程中,發生了深遠影響。從毛澤東的辯證思維以及其中的悖論,我們觀察到了二十世紀由思想導向革命所揭露的內在爭議,包括毛澤東以及中共的馬列思想陣營對於蘇共思想階段性的的靠近與遠離,中共內部社會矛盾以及權力結構的轉變,以及冷戰結構的形成。由於毛澤東的思想以及決策反映出了這些變化,也牽動了政治鬥爭的後果,代表性地反映了「思想-革命」之悖論,因此,本文要針對幾個代表性文本進行分析,以便探討「一分為二」所引發的理論性問題。本文的工作不在於進入思想路線的內部爭論或是歷史細節,而要在歷史運動過程的幾個關鍵環節處,描繪出一條表面或延續或斷裂的軌跡,由此表面軌跡探討歷史拓撲空間的內部以及整體相互扣連的不同力量,檢視其引發之效果,以及此過程所揭露的理論性問題。本文以下列五個階段進行:一、「一分為二」的辯證概念如何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再經過列寧而透過毛澤東1937年的〈矛盾論〉展開了播散與詮釋的曲折路徑,這個路徑如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及其內在局限所引發的不同效果;二、「一分為二」如何被絕對化,成為「合二而一」的對立面,而使得思想辯論成為敵我對抗的階級鬥爭;三、五十年代的台海危機以及冷戰結構如何被全球局勢多元因素所偶然也是必然地促成,毛澤東的矛盾論與辯證邏輯如何反映在他對於五十年代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分析、戰爭邊緣位置與制衡局勢的戰略,以及「一分為二」如何被絕對化與實體化為現實的對立立場;四、冷戰結構如何構成了外部主要矛盾的內部化,規定了內部意識形態的結構性矛盾,並且透過各種環節衍生與複製,甚至變形與轉移,而形成不同形態的次要矛盾,延續至今日;五、法國哲學家阿圖塞、洪席耶與巴迪烏對於「一分為二」辯證邏輯的思考如何提供我們重新探討歷史發生學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透過「一分為二」的辯證邏輯,檢視不同歷史階段「資產-無產」或是「有分-無分」之間的階級矛盾,面對人民聚居的公共空間與符號體持續「一分為二」的政治化思想空間,以及思考台灣或是中國作為歷史發生的拓撲場所。 |
官方說明文件#: | NSC100-2410-H009-046-MY3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536/97063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384416&docId=378418 |
顯示於類別: | 研究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