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語言
dc.contributor.author林桂玲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Kuei-ling Li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5-05-18T01:47:33Z-
dc.date.available2015-05-18T01:47:33Z-
dc.date.issued2014-0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ghk.nctu.edu.tw/issueArticle.asp?P_No=36&CA_ID=377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123231-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所指稱的林家是清治時期竹塹地區林先坤家族。林家於乾隆14年(1749)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渡海至台灣,從此展開這個家族在台灣的一連串活動。自乾隆以至清治後期,林家逐步成為竹塹地區最重要的拓墾家族之一。除了土地拓墾之外,林家也將其經營家族的策略擴展至科舉功名、商業、地方公共事務等。同時藉著家族內「嘗會」的組織,一方面累積資本,另一方面凝聚家族力量,使得這個家族維繫了在地域社會中的影響力。林家經常以「嘗會」型態參與各項活動。所謂「嘗會」是一種集資共財的組織。原來客家社會中為祭祀祖先而保留的財產稱為「蒸嘗」。如果以財產持有的角度觀察,這是一種公同共有資產的型態,後來的客家人就把類似的、屬於公同共有資產型態的團體稱為「嘗會」。筆者以「先坤公嘗」為例,檢視在清代客家地域社會中,嘗會的形成過程以及嘗會與地方社會的互動方式。除了爬梳林家於清治時期在台灣的各項活動,也透過林家所存與先坤公嘗相關的契約,討論先坤公嘗在清治時期經過數次分家而確立,以及這個嘗會如何與地方社會產生連結。第四部分「結論」則說明目前先坤公嘗的運作方式以及嘗會面臨的問題。 <br>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en_US
dc.language.isozh_TWzh_TW
dc.subject客家zh_TW
dc.subject嘗會zh_TW
dc.subject竹塹六張犁zh_TW
dc.subject先坤公嘗zh_TW
dc.subject祭祀公業zh_TW
dc.subjectHakkaen_US
dc.subjectShare-Holding Worship Associationsen_US
dc.subjectXian-Kun Gong Changen_US
dc.title清代北台灣客家嘗會:以竹塹六張犁林家「先坤公嘗」為例zh_TW
dc.titleA Study on the Hakkaen_US
dc.identifier.journal全球客家研究zh_TW
dc.identifier.journalGlobal Hakka Studiesen_US
dc.citation.volume2en_US
dc.citation.spage219en_US
dc.citation.epage258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College of Hakka Studie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Hakka Studie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客家文化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department國際客家研究中心zh_TW
顯示於類別:全球客家研究


文件中的檔案:

  1. 15.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