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南客家形塑歷程之探究
Exploring the Developing Formation of the Hakka Community in Southern China
作者: 林正慧
Cheng-hui Lin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Hakka Studies
客家文化學院
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關鍵字: 華南;客家形成;邊緣客域;中心客區;Southern China;Formation of the Hakka Community;Peripheral Hakka;Central Hakka
公開日期: 十一月-2013
摘要: 華南客家的形塑過程,有一個文化共性的形成時期,之後才有第二階段的客方言群意識覺醒期。約於宋元之際,閩粵贛邊區已形成有共同方言與地域文化的一群人,但當時並未被以「客」名之。明清時期,閩粵贛邊區人口飽和,加上清初遷海復界之後,大量客方言人群向粵東沿海或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徙。在這些客方言人群外移的邊緣,客方言人群與以廣府方言為主的「本地人」之關係遂逐漸緊張,進而在19世紀以降頻頻發生「土客衝突」,且在廣府人書寫的志書當中,多被指為「非漢」之種族。土客衝突以及以非漢污蔑客方言移民的情形,引起客方言士子關注,於是為「客」(客方言人群)溯源,強調客方言人群乃中原衣冠舊族,方言亦為中原古音。在此過程中,適逢西教東傳,於是以客方言地域為傳教重心的巴色會傳教士們也共同參與為「客」溯源的行列,於是約在18世紀中葉,中文的「客家」與西文的Hakka有了指涉相同人群的意涵。客方言士子與西方傳教士為「邊緣客域」的客方言人群溯源美名之後,為「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嘉應州)舖好了溫床,到了光緒末年的《嘉應州志》,我們已可看出「中心客區」如何思索由文獻中找出「中心客區」為「客」名所出的各種可能。「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之後,開始讓由「中心客區」向外離散的客家有了認同的媒介,清末民初客家人士積極參與城市活動與革命建國等行動,逐漸累積政經實力的同時,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非漢」污衊,更讓「客家」的意識與認同得以抬頭,也讓海內外客屬有了清楚的以方言認同的媒介。
The developing formation of the Hakka community in Southern Chin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culture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Hakka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13th century, a group of people who had the same dialect and culture inhabited in cluster along the border area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however they didn't call themselves
URI: http://ghk.nctu.edu.tw/issueArticle.asp?P_No=33&CA_ID=372
http://hdl.handle.net/11536/123236
期刊: 全球客家研究
Global Hakka Studies
Volume: 1
起始頁: 57
結束頁: 122
顯示於類別:全球客家研究


文件中的檔案:

  1. 2.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