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以文化/歷史之名:1990年代後期以來新竹市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
In the Name of Culture/History: An Analysi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sin Chu City's Public Space Since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1990's
作者: 李家儀
王志弘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關鍵字: 空間再造;公共空間;文化治理;都市政權;新竹市;space reconstruction;public space;cultural governance;urban regime;Hsin Chu City
公開日期: 2004
摘要: 本研究探究新竹市1990年代後期以來,以文化/歷史之名展開的公共空間再造過程。1998至2001年,蔡仁堅擔任市長期間,展開以城市風貌再造為主的文化治理,一方面擴大執行東門城廣場美化案,在地方政權與專業規劃者制訂的市民參與規則下,形構出市民參與公共空間再造的機制,以及台灣公共工程的典範;另一方面,地方政權直接委託專業規劃者,進行大量的歷史空間再利用,建立多種主題的博物館,透過媒體與市政文宣品,將博物館群計畫形構為城市獨特風格,以及營造出多元面向,藉此召喚市民多重主體身份。地方政權透過這一明一暗的公共空間再造機制,緊扣著專業規劃者霸權與媒體宣傳機器,操弄出市民參與的表象,藉此營造出朝向市民城市的官方文化治理。 空軍十一村保存與再利用行動和辛公館保存行動,則揭露了官方文化治理所營造的市民城市假象,以及地方政權緊握不放公共空間的主導權與再現權。在辛公館保存行動中,由於交通部核撥停車場經費,引發了市府採行共構設計及搶救小組訴求原封不動保存之間的爭論。湖畔民眾俱樂部則是挑戰由地方政權與專業規劃者一手包辦的公共空間再利用機制。在確立了空軍十一村的保存命運後,展開了進駐行動,期望開啟公共空間的公共性參與,但受制於現有行政體制、地方政權的空間想像。整修後的空間資源分配,以及進駐社團的公共性與正當性等問題,消磨了湖畔成員的草根動力。最終,保存下來的空軍十一村與辛公館依然重回官方文化治理的空間再利用機制。 在建國公園與中巷的空間改造案例中,市府以照護老人之名,進行一連串的掃黃行動及建國公園改造工程,並將整修後的公園交由社區管理。中巷文化教育學園計畫則是由關帝廟主導,以文化與社造之名,將收購而來的中巷妓女戶改建為圖書館,並進行一系列的社區營造活動,企圖恢復/改造中巷風化區為文教區。這兩個案例皆藉由空間環境的改造,來吸納特定階級的社區居民或香客參與,以排除原先在公園及其周邊活動的邊緣族群。 最後,筆者指出1990年代後期以來的新竹市公共空間再造,是不同行動者介入、競奪、相互挪用、合作的文化治理場域,是有所選擇且排他的特定美學品味之空間再現。雖然展現了市民自主性,卻預設了特定市民身份。
URI: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041523
http://hdl.handle.net/11536/39735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152301.pdf
  2. 152302.pdf
  3. 152303.pdf
  4. 152304.pdf
  5. 152305.pdf
  6. 152306.pdf
  7. 152307.pdf
  8. 152308.pdf
  9. 152309.pdf
  10. 152310.pdf
  11. 152311.pdf
  12. 152312.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