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metadata record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uthor周宛頤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Chou, Wan-Y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林珊如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1:33:14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1:33:14Z-
dc.date.issued200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64852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43234-
dc.description.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檢驗數學成就目標量表的因素結構,找出最能描述我國國中生學習數學的成就動機因素模式,並分別探討數學成就目標的一階最佳模式和二階最佳模式,在數學自我效能及數學成績間的中介效果與預測效用。研究工具方面,數學成就目標問卷改編自Elliot和McGregor (2001) 的成就目標問卷,數學自我效能問卷改編自Pintrich、Smith、Garcia和McKeachie (1993) 之學習動機策略問卷的自我效能分量表。數學成績則是抄錄學生在校的段考成績或學期總成績。研究對象為2007年的國中一年級學生,共748人(男生359人,女生389人),依比例抽取自台灣北、中、南、東部及離島四區,所有25個縣市至少抽取一個學校,每一校抽取一班。   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國中女生在數學科採用逃避精熟目標的情形比國中男生為多;都會區的國中生比其他地區的國中生較會採用趨向精熟與趨向表現目標。   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假設的一階四因素模式和二階2 × 2因素模式的適配度指標均符合學者建議的門檻值,且兩個模式與各選替模式比較時,整體適配度為最佳。因觀察到各二階因素下一對一階因素的徑路係數差異甚大,因而進行徑路係數恆等性分析,以檢驗徑路係數的差異是否確實存在。結果指出,屬於價性和定義維度的四個二階潛在因素與其下一對一階因素的徑路都不具恆等性。總之,價性維度的「趨向因素」,其變異來源主要來自「趨向精熟目標」,而非「趨向表現目標」;「逃避因素」的變異來源主要來自「逃避表現目標」,而非「逃避精熟目標」。在定義維度中,「精熟因素」的變異來源主要來自「逃避精熟目標」;「表現因素」的變異來源主要來自「趨向表現目標」。   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一階四因素數學成就目標的中介效果,顯示數學自我效能對趨向精熟和趨向表現目標皆具正向影響力,而對逃避精熟和逃避表現目標皆有負向影響力,此結果與過去一階三因素數學成就目標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同時趨向精熟和趨向表現目標對數學成績具正向影響力,而逃避精熟和逃避表現目標具負向影響力。其次,檢驗2 × 2數學成就目標的中介效果,發現數學自我效能對趨向因素及表現因素具正向影響力,此二因素對數學成績具正向影響力;數學自我效能對逃避因素及精熟因素具負向影響力,二者進而對數學成績具負向影響力。   綜上所述,數學成就目標量表的因素模式和預測效用之分析結果都相當良好,顯示該量表為有信度、效度的優良測量工具,適用於台灣的國中生。最後,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供教師及未來的研究者參考。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數學成就目標zh_TW
dc.subject數學自我效能zh_TW
dc.subject數學成績zh_TW
dc.subject國中生zh_TW
dc.subject結構方程模式zh_TW
dc.subjectmathematic achievement goalsen_US
dc.subjectmathematic self-efficacyen_US
dc.subjectmathematic performanceen_US
dc.subje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en_US
dc.subject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en_US
dc.title成就目標、自我效能與數學成績的結構關係zh_TW
dc.title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Achievement Goals, Self-efficacy, and Mathematic Performance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教育研究所zh_TW
Appears in Collections: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