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語言
dc.contributor.author汪進財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Wang, Chin-Ts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陳武正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Chen, Wu-Cheng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2-12T02:01:16Z-
dc.date.available2014-12-12T02:01:16Z-
dc.date.issued197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NT68342200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hdl.handle.net/11536/51073-
dc.description.abstract經濟的成長,增加了進出口的貨物量,港埠的運量亦隨之增加,由於基隆港天然條件限制,能量無法隨運量增加而擴充,運量的移轉在所難免。再加上台中港的開放營運,因此台灣西部港埠運量的重分配有檢討的必要。本文即在探討一最適運量分配的模式,並就其分析結果以誘導正確的營運與投資方向。 首先搜集有關之港埠及內陸系統資料,而後建立運量與港埠總成本之函數關係,配合內陸運輸成本函數,並根據區域進出口貨物運量,在總運輸成本為最低之條件下,完成整個模式之架構。由模式輸出結果與實際裝卸值驗證之貨櫃方面,基隆港僅7.036%,高雄港僅5.59%之誤差。雜散方面基隆港誤差13.318%,高雄港誤差8.071%,顯示模式具有描述港埠運量分配之能力。 就民國七十六年之貨櫃運量為基礎,以為模式靈敏度分析,策略一改變進出口貨櫃區域運量分配。輸出結果顯示,港埠若不擁擠時,港埠之運量分配完全取決於腹地內之區域運量,其間的關係成正比例的增加,若腹地內運量繼續增加,超出港埠之最適能量時,港埠運量與腹地內之運量即不成比例的遞增,其超額運量將移至他港裝卸。策略二調整內陸運輸成本。由模式輸出結果顯示,內陸運費的調整對港埠運量的分配幾無影響,主要乃因相對利益的變動不顯著之故。策略三調整至台中港的感受運費。至台中港之感受運費者為實際里程計價之1.5倍∼1.7倍則台中港之能量(約1千萬船運噸)適能充分發揮,若至台中港之感受成本與至基、高兩港相同,則其能量將不足三百至五百萬噸,換言之,基港之擁擠將部份由台中港來承擔。故為促進台中港功能之正常化,其聯外道路之改善,裝卸效率之提高,定期航線之開闢等應加速推行,以減輕貨主之感受成本。zh_TW
dc.language.isozh_TWen_US
dc.subject國際港口zh_TW
dc.subject運量模式zh_TW
dc.title台灣地區國際港口運量分配模式之研究zh_TW
dc.titleA Transportion Demand Split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Ports in Taiwan Area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contributor.department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zh_TW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