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內衣、身體與社會—台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
Underwear, Body and Society: Discursive Formations of Female Bodily Aesthetics in Taiwan (1940-1960)
作者: 陳盈璇
Ying-Hsuan Chen
劉紀蕙
Joyce C.H. Liu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關鍵字: 內衣;女性身體;美感;論述;underwear;female body;aesthetics;discourse
公開日期: 2006
摘要: 本篇論文試圖重新檢視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間,在台灣婦女穿著內衣的流變過程中,挖掘女性內衣具有其本身的象徵意義外,如何隨著其樣式的演變而被創造與產生多重意義。並且透過觀察台灣婦女在穿著內衣的實踐行為裡,尋找因時代背景與族群的差異,她們的身體開啟了何種意義的流變。換言之,本文旨在詮釋女性內衣和女性身體美感密不可分的可能性,也就是透過服裝演變的探問,重新認識服裝被賦予的符碼,以及著衣後女性身體被建構出何種身體想像。 本研究從歷史文獻、理論閱讀以及深度訪談三方面著手,勾勒一個屬於台灣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的女性身體美感問題,這美感是如何透過內衣樣式的轉變而誕生,以及人們認識到多種意義的女性身體是如何被建構與發明。文中企圖說明透過女性內衣穿著改變的探問,不僅只是了解整個中、西式內衣轉變過程與內衣所產生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經由探討環繞內衣的各種論述,可以了解當時的婦女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以及面對一個新物件的出現人們有何種認知。文中挑選這二十年間作為研究時間點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文化脈絡的相對特殊性,也就是在跨越兩種政權管理的年代,日治時期與中央政府治理時期代表了兩種不同文化的轉變與交會,藉此可以凸顯在這兩種文化下,迥異的生活條件、政治管理方式、知識教育等所帶來的影響。 本文循著Daniel Roche認為人類與物質生活息息相關的脈絡展開,尤其是服裝足以在歷史、社會、經濟體下找到其代表的價值與反映整個人們的文明發展。接著挪用Foucault探討論述權力的運作,尋找改變台灣婦女穿著內衣的習慣以及看待身體的方式。最後回到Butler將身體問題化的脈絡,透過檢視文化與權力建構身體的概念,回應台灣婦女的女性身體呈現何種樣貌。 研究發現,屬於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間台灣社會裡一個女性身體美感的塑造,是來自於政府介入、流行時尚的影響、材質革新技術的發明以及滲透於各層面的內衣論述。經由這些外在因素改變了內衣的樣式、並且賦予內衣夾帶著女紅象徵、衛生符碼、禮儀文化等意義後,使台灣婦女對於穿著內衣的身體有所改觀,也就是禮儀、文明、健康、時尚感等元素內含在一個具有內衣與外衣包覆的女性身體之下。於是,研究發現屬於那個年代的女性身體美感,座落在多元化的意義底下並且相互產生作用。換言之,內衣與身體作為物質的一部份,人們透過社會內的文化與論述權力賦予兩者多變的意義後,彼此相互影響著台灣婦女呈現多元的女性身體風貌。這也正是回到Daniel Roche提及,透過了解服裝在歷史上流變的過程裡,可以挖掘社會帶給人們何種文明符碼,以及藉由服裝發問的位置,重新認識人們在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層面中跟服裝產生何種關係。
URI: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09149505
http://hdl.handle.net/11536/61347
顯示於類別:畢業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1. 950501.pdf
  2. 950502.pdf
  3. 950503.pdf
  4. 950504.pdf
  5. 950505.pdf
  6. 950506.pdf
  7. 950507.pdf
  8. 950508.pdf

若為 zip 檔案,請下載檔案解壓縮後,用瀏覽器開啟資料夾中的 index.html 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