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拓墾家族與社會領導階層—以新竹劉朝珍家族為例— The Pioneer Family and Social Leading Class(1761-1895)---Liu,Chaur-jen familyin hsinchu as an example--- |
作者: | 劉康國 Liu,Kang-Kou 黃紹恆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
關鍵字: | 劉朝珍;Liu,Chaur-jen |
公開日期: | 2010 |
摘要: | 本文重點在重建即爬梳劉朝珍家族從清代來台開墾的歷程,並希望透過這個家族在從清代台灣的開基、發展的過程中,探討該家族躋身地方社會領導階層的原因,同時也了解劉朝珍家族在竹塹山區(今芎林鄉、橫山鄉)等地所留下的足跡及影響。茲分為兩大部份來說明。 一、拓墾部份 竹塹內山地區,自來就是原住民生活區域。清朝政府的治理方式,以設隘立屯、築土牛溝隔離漢番。不過漢墾戶為了取得土地,不斷向內山拓墾而影響生番的生計,於是生番就以出草等作為反擊,影響拓墾者的耕作。清政府受限於人力及資金的不足,又要保護漢民的安全,委由民間的有力人士成立墾區,設隘防番,招佃開墾。劉朝珍家族的成員和竹塹地區的墾戶們一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設立的。墾戶要做的就是要自備工本,建立隘寮僱丁防守。以劉朝珍家族的拓墾而言,沿著頭前溪、油羅溪此地區多為河谷、丘陵、山地,愈往內山原住民的威脅愈大,又加上區內不停的水患威脅、沖毀良田,種種成因曾讓劉朝珍家族向官方表達辭墾之意。 一般而言,拓墾家族與廟宇有著密切的關係,擔任墾戶的家族為了鞏固地區領袖的地位,除了倡建地方廟宇,也投入地方公益事業、協助官方所交辦的事務,藉此與地方社會及政府維持良好的關係,拓展家族在社會的人際網絡。劉朝珍家族除了義民廟是因為當時以竹塹地區林先坤家族、劉朝珍家族、北埔姜家等組成義軍協助清朝前後弭平林爽文、戴潮春兩次民亂,受乾隆皇帝賜「褒忠」而後由林先坤等人創意建立。從芎林鄉到橫山鄉,劉朝珍家族所參與的廟宇不僅代表他們當時拓墾所留下的痕跡,也同時顯示家族在該地區的社會地位。 二、清賦事業及開山撫番政策 台灣開港通商後,列強對台灣山區的利益覬覦,引起清朝政府意識到台灣地位的重要條件,讓官方改變治理政策,1886(光緒十二)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來台的第二年進行清賦事業及開山撫番政策,隘防改由官方派勇防守,隘租由官收。劉家自然也是受此政策影響,這代表家族拓墾事業因這項政策的實行而告終結,原有的隘防與隘務也一併瓦解。它不僅是國家力量與地方勢力的消長,也同時表示山區的開墾進入以國家主導的時代。 緊接著日治時期,總督府著手土地調查,整理大租權等措施,讓當時包含劉朝珍在內的拓墾家族,必須思考如何的因應。於是用教育、醫學、地方公務等,亦或是消極的半退隱或垂幃受徒當教師,以維持家族既有的社會領導地位。 透過劉朝珍家族的拓墾以及社會領導層的流動或變化,我們可以了解到,國家政策的變遷抑或是統治者的更替,對拓墾家族勢力的消長和社會階層的變化有著絕對的影響。 |
URI: | http://140.113.39.130/cdrfb3/record/nctu/#GT079678517 http://hdl.handle.net/11536/44049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Thesis |
Files in This Item:
If it is a zip file, please download the file and unzip it, then open index.html in a browser to view the full tex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