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都市設計專題 Urban Design Seminar |
作者: | 林欽榮 Open Education Office 開放教育推動中心 |
公開日期: | 2008 |
摘要: | 課程首頁
本課程是由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提供。
本課程主要目的是從都市設計專業角度,剖析在全球化影響下的都市環境發展策略、都市設計工作之相關課題;並以世界各國以及台灣都市設計實質作業實例之制度面、策略面之比較分析,以及台灣南北各城市都市設計與開發之具體案例對照性分析,介紹都市設計工作之功能、定位與實施內容。
並藉由都市設計規劃設計與管理實例解析,引伸探討城市發展規劃設計理念,尤其從台灣與國外既有實質環境的形式結果,剖析環境成型過程其背後隱藏性的影響因素,並基於都市設計觀之環境價值論點加以討論,歸納都市設計的理論基礎與專業實務工作之間的內涵對照。
更闡述有關都市設計程序運作與工具應用,包含:政府部門、學術社群、民間社區所展開之作為以及都市發展的開發與再開發之事業企劃策略、市民參與機制、社區規劃與設計、都市計畫與設計、開發許可與都市設計審議作業等工作內容;俾以供研修本課程之學生,能深入瞭解都市設計之公共政策與政策工具,以及機制操作之關鍵性技術。
以及從歷史脈絡演繹介紹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並歸納分析近代都市設計理論的種類以及各種理論對都市設計專業之影響;進而對於都市設計發展的新典範所提倡之論述加以解析詮釋,俾以供研修本課程之學生,對於都市設計觀念、思潮演進以及理論形成有完整的認知。 課程目標/概述 從都市設計專業角度,剖析在全球化影響下的都市環境發展策略、都市設計工作之相關課題;並以世界各國以及台灣都市設計實質作業實例之制度面、策略面之比較分析,以及台灣南北各城市都市設計與開發之具體案例對照性分析,來介紹都市設計工作之功能、定位與實施內容。 藉由都市設計規劃設計與管理實例解析,引伸探討城市發展規劃設計理念,尤其從台灣與國外既有實質環境的形式結果,剖析環境成型過程其背後隱藏性的影響因素,並基於都市設計觀之環境價值論點加以討論,歸納都市設計的理論基礎與專業實務工作之間的內涵對照。 闡述有關都市設計程序運作與工具應用,包含:政府部門、學術社群、民間社區所展開之作為以及都市發展的開發與再開發之事業企劃策略、市民參與機制、社區規劃與設計、都市計畫與設計、開發許可與都市設計審議作業等工作內容;俾以供研修本課程之學生,能深入瞭解都市設計之公共政策與政策工具,以及機制操作之關鍵性技術。 從歷史脈絡演繹介紹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並歸納分析近代都市設計理論的種類以及各種理論對都市設計專業之影響;進而對於都市設計發展的新典範所提倡之論述加以解析詮釋,俾以供研修本課程之學生,對於都市設計觀念、思潮演進以及理論形成有完整的認知。 課程章節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都市設計概論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Design) 都市設計的工作範型與定義:城市設計、都市計畫設計、都市開發設計、公共空間設計、社區設計、都市保育設計 從都市發展的變遷趨勢觀點論述都市設計的新議程:國土規劃、區域治理、都市計畫、都市治理 都市設計規劃與策略之實例解析(Case Studies on Urban Design Projects) 新市區開發之規劃設計與開發實例討論 舊市區再開發之規劃設計與開發實例討論 水岸開發之都市設計與開發實例討論 都市生態基盤設施治理策略轉型的實例討論 歷史建築與文化地景資產保存活化之都市設計策略分析 參與式社區設計制度:社區規劃與社區建築發展的趨勢與實踐 都市設計之政策工具與法令機制 (The Policy Tools of Urban Design) 都市設計的政策工具:政府有那些都市設計政策工具? 都市設計審議之管理與管制:都市設計暨開發許可審議之機制運作與效益評析 都市設計思潮與理論(Urban Design Thoughts and Theories) 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與理論歸納 「創意城市」、「都市設計」與都市治理:邁向有效的城市空間治理 都市設計發展的新典範:生態都市永續發展的論述與實踐(The New Paradigms of Urban Design:The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EcoCities) 指定課程書目 林欽榮,2006,《城市空間治理的創新策略》,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林欽榮,1995,《 都市設計在台灣》,台北:創興出版社 Carmona, Matthew and Tiesdell,Steve (ed.),2007,The Urban Design Reader,Oxford,UK:Architectural Press Lang, Jon, 2005, Urban Design:A Typology of Procedures and Products,Oxford,UK: Architectural Press Schuster, J. Mark with de Monchaux and Riley II,Charles A.,(ed),1997, Preserving the Built Heritage: tools for implementation,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課程推薦參考書目 Barnett, Jonathan, 1982,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Design, New York: Harper & RowCuthbert, Alexander R., 2006,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 Malden,MA,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1994, Urban Design in Australia:Report by the prime Minister’s Urban Design Task Force, Canberra, Australi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lthorpe, Peter and Fulton, William, 2001, The Regional City: Planning for the end of sprawl,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Hedman, Richard with Jaszewski, Andrew, 1984, Fundamentals of Urban Design, Chicago, Illinois: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Newman, Peter and Jennings, Isabella, 2008, Cities as Sustainable Eco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Garvin, Alexander, 1996, The American City What Works, What Doesn’t, New York: McGraw-Hill. Lang, Jon, 1994, Urban Desig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Lynch, Kevin, 1987,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Register, Richard, 2006, EcoCities: 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Revised Edition), Gabriola Island, BC, 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Wheeler, Stephen M., 2004, Planning for Sustainability: Creating Livable, Equitable and Ecological Commun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學期作業 本教學課程共分有『都市設計概論』、『都市設計規劃與策略之實例解析』、『都市設計之政策工具與法令機制』、『都市設計思潮與理論』等4大部分,每一部分所再分列之子題,即為每週課程(或為兩週)所預定主講之內容。除於課堂由教師依據既定課程主題講授之外,另將預定安排2次之實地都市設計案例城市考察(Field Trips)。再者,研修本課程之學生必須於課堂前,先行閱讀由教師於前堂課程所指定之資料,並於課堂間針對該週所講授主題,由教師提出發問或由學生自動提出發問,而需由研修本課程之學生個別或一齊分組,提出對應性之回應。藉由授課、互動式提問與對話、實地都市設計考察等方式,以加強教學與學者效果。 考試狀況 每週小考、兩次期中考、期末考。 期中、期末考試依院方規定統一安排會考:預定利用星期一傍晚(考試時間17:30─19:30,YI )進行會考,請依院方公告時間為主。 評分標準 項目 百分比 課堂出席成績 40% 期中報告之撰擬與課堂內提出正式簡報 30% 期末報告之撰擬與課堂內提出正式簡報 30% 授課對象:碩士班學生 預備知識:無 |
URI: | http://ocw.nctu.edu.tw/course_detail.php?bgid=5&nid=57 http://hdl.handle.net/11536/108240 |
顯示於類別: | 開放式課程 |